近日,杭州市质监局组织了一场名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考试,要求杭州所有食品企业法人代表和相关负责人都要参加考试,并且规定,如果两次没有通过,企业就将被暂停核发生产许可证,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停产停工。包括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贝因美等在内的在杭知名食品生产企业法人代表都陆续走入考场。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下社会的一大顽疾,给“舌尖上的中国”平添了不少的麻烦。笔者有朋友就说,他去超市买吃的,总习惯仔细看看食品袋上的成份说明,标有“含某某添加剂”的不敢买,写着不含添加剂的又怀疑“此地无银三百两”,总之吃什么都放心不下。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吃”得如此纠结与矛盾的,恐怕不止我朋友一个。 正因为舌尖上的问题不是个小问题,所以任何捍卫食品安全的举措都显得弥足珍贵。当然,找准病根,会事半功倍;找不准,则可能会“有病乱投医”,白忙活一阵。据了解,杭州市质监局组织的“考法人”、“考老总”活动,在全国尚属首创。这算不算突破先不说,但起码是难得的创新,能让食品企业的老总们更知法、懂法,不在起码的法律概念上“摔跟头”。但若进一步设问:老总们法律知识合格了,食品就安全了吗?显然不那么简单。 “考法人”、“考老总”,无非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和职业素质,试图在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关。但是,这样的举措若果真起作用,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是考试能提高这样的意识与素质;二是这样的意识与素养能足以保证食品不出问题。然而,这只是“丰满的理想”。而真实的逻辑恐怕是另一种轨迹:考试沦为了“纸上谈兵”,成了耗时费力的“作秀”;即使法人、老总们真的提高了法律意识与素养,可能是为了避免企业停产停工,而不是对食品安全的敬畏。这就意味着,企业法人与老总得了高分,食品安全未必就能得高分,甚至仍然可能不及格。 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毕竟,知法、懂法很重要,但遵法、守法更显可贵。当下,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不排除有“无知者无畏”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缘于“明知故犯”、“有法不依”。而考试能弥补前者的知识缺陷,却很难补上后者缺失的“道德血液”。 考试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靠制度解决。“考法人”、“考老总”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食品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是一场“大考”,如果我们的制度设计能再细一点、严一点,严把食品质量关,让每一个环节都和“停产停工”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又何必劳驾那些甚至年近古稀的“大佬”们?要知道,离开了严格监管与制度设计,考试只会“纸上谈兵”,创新会难切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