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小麦、水稻连年丰收、库存充裕,此轮全球粮价上涨,短期内不会对我国粮食供给与市场形成冲击,但仍需高度警惕和防范全球粮价上涨以及供需形势变化对我国国内粮食市场乃至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
国际粮价上涨将通过大豆、谷物等进口链条直接传导到国内市场,推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抑制我国粮食进口,有可能造成国内大豆、饲料等原料供应不足。国内外差价扩大,或将形成不合理的粮农产品出口需求。
近年我国小麦、水稻连年丰收、库存充裕,此轮全球粮价上涨,短期内不会对我国粮食供给与市场形成冲击。今年6月以来,我国粮食市场保持稳定,粮价波动处于合理范围。但是,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11年大豆进口达5264万吨,占全球大豆进口量的60%,对外依存度达80%。近两年还通过国际市场解决国内粮食玉米、小麦等粮食品种结构性需求。因此,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全球粮价上涨以及供需形势变化对我国国内粮食市场乃至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
——国际粮价上涨将通过大豆、谷物等进口链条直接传导到国内市场,推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
国际价格上涨主要影响包括,一是将通过植物油传导,使今年下半年后期食品价格高企压力增大;二是与玉米等动物能量饲料不同(玉米饲料可用小麦等替代),豆粕作为蛋白饲料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若豆粕价格高企,将直接增加下游养殖业成本压力,进一步压缩畜禽养殖盈利空间,打击养殖户生产积极性,抑制养殖业回暖,这在今年年底将突出表现出来;三是大豆进口成本升至历史高位,国内压榨持续处于亏损状态,企业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今明两年部分地区有可能出现中小压榨企业关停、倒闭问题。
——抑制我国粮食进口,有可能造成国内大豆、饲料等原料供应不足。
去年以来,由于国内玉米供应偏紧、价格高企,每月约有250万吨的小麦替代玉米用于饲料。今年小麦生产总体上虽然获得“九年丰”,但局部地区小麦因病害导致质量下降,且略有减产。为补充国内供给,今年上半年我国加大了进口规模,共进口小麦、玉米等谷物734.3万吨。但从今年7月开始,由于国际价格大幅上涨,后期继续进口小麦、玉米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其中,由于玉米价格大幅度上升,部分谷物出口供应商为了减少亏损,对进口商违约不交货,据了解,出口商承担10%的履约保证金,在财务上讲要比交货划算。
从大豆进口看,由于前期国内外大豆差价每吨300元
(每进口1吨大豆将亏损300元),因此出现了所谓“洗船”现象,即部分企业为规避进口亏损风险,减少进口大豆到货,将已装船待运的大豆,直接在国外退货或转卖给其他国家,每吨另外可赚40—50美元。据了解,今年企业进口采购积极性明显减弱,未来几个月我国大豆到港量会相对减少。根据船期统计,8—10月预计大豆到港1100万吨,11月预计到港400万吨,12月预计到港450万吨,未来5个月月均到港量在390万吨左右,远低于今年上半年月均484万吨的到港水平。尤其是,由于南美大豆减产、供应减少,今年后期全球大豆供货压力转向美国,但美国大豆也因旱灾减产,价格有可能居高不下。可见,今年下半年我国大豆供应形势将趋于紧张,这将直接影响下游养殖业饲料供应,对保障国内肉类等产品有效供给、保持国内食品价格基本稳定不利。
——国内外差价扩大,或将形成不合理的粮农产品出口需求。
调查表明,在全球粮价上涨的背景下,国内粮价低于国际市场的趋势日益明显。本来今年国内玉米、豆粕等饲料供应就相对紧张,若这种不合理的出口需求增加,将进一步加剧国内供需矛盾。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局面下,积极有效应对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与供需形势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市场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建议:
第一,目前应暂停大豆等粮食储备的调控性拍卖,为年底应对更加复杂的粮价上涨形势留足政策手段,夯实调控基础。我们判断,全球粮价上涨影响有可能于今年后期传导到国内市场,年底国内食品价格或呈上涨趋势。建议目前暂停大豆等粮食储备的调控性拍卖,减缓政策性粮食储备释放,为后期调控政策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手段。
第二,积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抓住当前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机遇,减少农产品价格扭曲,逐步建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接轨机制,引导农产品价格回归市场均衡水平。为保持市场正常运行,建议尽可能避免对农产品采取行政性限价措施,进一步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抓紧探索建立定向食品补贴制度,对低收入阶层特别是贫困人口,以发放购粮补助金、食品券或定向供应平价粮等方式,缓解粮价上涨的影响,保证贫困人口和低收入阶层对粮食的基本需要。
第三,鼓励从境外进口粮油产品,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建设全球农产品供应链。要积极安排粮油产品进口,补充国内库存,调剂品种余缺,填补供需缺口。全面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重点要调整我国与缅甸、老挝等国家的边贸政策,降低关税,鼓励通过小额贸易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既支持这些国家发展农业生产,也可建立稳定、合理、安全的粮食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对乌克兰等黑海以及南美地区的农业投资与合作,抓紧布局建立持续、稳定、安全的资源性农产品全球供应链。
第四,强化粮食需求管理,限制粮食产品出口。根据国际粮情变化与我国粮食供需新格局,适时调整粮食产业政策。坚决控制粮食深加工产业发展,特别要严格控制粮食用于工业酒精、燃料乙醇、涂料等非食物链生产;对高能耗、高污染的粮食深加工产品,全面取消出口退税,征收环境税和出口税,推动粮食深加工产业结构调整。
第五,抓紧建立全球粮食供需与市场价格分析机制和体系。此轮全球粮价波动与市场激烈博弈,深刻反映了全球粮食市场信息竞争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建议借鉴美国农业部等机构的经验,抓紧建立专门机构、专业队伍、权威发布、公共服务的全球粮食供需与市场监测服务机制与体系,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决策支撑,为国内市场、企业与公众提供基础服务。
第六,积极支持国际机构开展共同应对粮价上涨的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行动。重点要避免粮食出口国采取出口限制、囤积居奇,减少乃至停止玉米等粮油资源用于生物能源生产等国际政策协调。据估计,目前美国每年有1.2亿—1.3亿吨玉米
(占其玉米产量的40%)用于生产燃料乙醇,今年若减少1/3的生物乙醇生产,就可以弥补旱灾减产导致的玉米供给不足。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机构开展的援助低收入、贫困国家粮食安全的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