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究》第九期刊登了央行行长周小川的署名文章《金融危机中关于救助问题的争论》。文章谈及中国银行业时,指其盈利能力较强、利润较高并非垄断造成。周小川的这个观点被大众媒体迅速传播,银行业利润问题重被热议。 周小川指出了一个事实,即银行业利润较高。银行业利润源自哪里,他没有展开,只是否定了银行业“垄断”论。显然,周小川的这个观点,相比于一些人视银行业高利润来自垄断为常识,出入很大。 近些年中,银行业一直被列为高利润的行业之一,甚至被称为“暴利”行业。去年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洪崎的一番表白,更是触动了社会神经。洪崎称,“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我们都不好意思公布”——透过这个诚实的表白,银行业日子之好过,可见一斑。 今年以来,银行业总体的盈利增速在下滑,但比之实体企业,总体上仍过得比较舒心。当然,经济宏观形势不好,制造业日子艰难,加上政府平台项目、房地产等传统支撑银行业的一些利润源处于特殊的境地,今年银行业压力在增大,也是事实。 按道理,金融是经济的血液,银行为实体经济本应起到的是“输血”的功能。但倘若比之实体企业,银行业利润长期过高,则问题是明显的。银行业的利润过高会侵蚀实体企业的利润,影响产业资本的发展,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在“输血”的同时更有“抽血”之实。 银行业的高利润究竟源自哪里?这个问题需要客观看待。其一,十多年前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的中国银行业在改制之后,遇上的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经济大环境。中国经济多年来GDP增速在8%以上,经济走势多年来一路上行。赶上这样一个经济周期,银行业可谓如沐春风。储蓄率的长期居高不下,也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其二,中国银行业的国有垄断体制至今没有本质的改变,且长期将存款利率严格管制在较低的水平。政策性的过度保护,为银行业带来的效益是无法抹杀的。银行业高息差利润的形成,自有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让渡。 其三,也要看到,近些年中,中国银行业在自我改革方面大有成绩,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尽管银行业在经营管理方面还显得较为粗放,但许多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上也在不断创新,银行间的竞争压力在加剧,新的业务在不断探索中,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提升。 有研究发现,上市银行自2007年至2011年,规模因素贡献了接近20%的增速,其次为净息差(除2009年),非息收入则贡献了6%~10%左右的增速。这个研究同样反映出了经济大环境、政策性保护,以及银行业新探索的成效。也就是说,银行业总体的盈利能力较强,原因不是单一的,但也不能回避政策性因素。至少到今天,垄断因素仍是为银行带来利润的原因之一。从未来趋势看,这一因素所能产生的影响应会越来越小。 银行业的高利润能否维持下去,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疲弱,下行风险在加大。国内“稳增长”也面临较大压力。经济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少问题,增加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有进展,未来金融体制改革必会深化,政策因素给商业银行提供呵护所能起到的作用,会不断减少。比如放开利率和竞争揽存的结果,会使得银行业的融资成本趋于上升,这自然影响其未来利润。 归纳言之,银行业的高利润是一面镜子,同时映射出成绩与问题。银行业的改革需要深化,商业银行未来更应通过竞争而不是政策保护获得合理的利润。银行业如何服务好实体企业,而不是涸泽而渔,也是一个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