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了9月CPI和PPI数据,9月份CPI同比上涨1.9%,涨幅比上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这也是继7月份以1.8%的涨幅创下两年半新低以来,CPI再度回到“1时代”。PPI同比降3.6%,较8月份3.5%的降幅放大0.1个百分点,创近3年来新低。(10月15日
新华网) 这些数据被不少机构和专家解读为四季度降息、降准预期升温,理由是,物价走低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大的调整空间,PPI持续走低表明实体经济继续低迷需要货币工具刺激。但在笔者看来,别把9月份CPI和PPI数据当成降息信号。 尽管9月份CPI为降息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要看到,10月份有“双节”影响物价,11月及12月份物价走势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国际因素、天气因素等。尤其是对CPI影响较大的食品价格,随着天气转冷,价格走高的可能性很大。 PPI创下新低,超出了很多机构预期,但是否需要降息、降准来刺激,还有待商榷。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接近临界点,为2012年5月以来连续4个月回落后的首次回升。9月出口1863.5亿美元,增长9.9%,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超出预期。尽管经济显示出复苏迹象有多种原因,但至少说明经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从货币实际供应量来说,似乎也没有降息、降准的必要。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9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4.8%,狭义货币余额28.68万亿元,同比增长7.3%。广义货币、狭义货币增速均高于市场预期,并创出年内新高。这说明货币供应量并不算少。 即使市场确实需要流动性,也不一定需要降息、降准。比如,央行最近经常采取的短期内逆回购操作同样可以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而且比降息、降准更灵活。更重要的是,不能一味地靠货币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而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机制。货币政策不一定能解决经济结构及产业升级问题。即使需要经济刺激政策,在通过逆回购操作这样的偏松政策刺激经济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减税减费、改革行政监管体制等手段,让市场发挥自身能量。 是否需要降息、降准,需要综合考量,不仅要看CPI和PPI数据,还要看市场流动性;不仅要看当前经济形势,还要看经济未来走势。在居民收入差距未缩小、收入提高有限时,物价对于居民来说是头等大事,如果通过降息、降准向市场过度释放流动性,物价、房价将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经济也更为复杂,更难调控。所以,不能把9月CPI和PPI当成降息信号,还需要看以后几个月的经济数据,还需要宏大的经济视野,更需要民生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