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因公出国,公务接待,公车运行花了多少钱,在武汉市已越来越透明。昨日,记者从武汉市各部门单位获悉,不少部门集中晒出2011年自家的“三公”账本。经费总开支自20万到6884万不等。 相较于去年只是向社会公开一个总数,今年除了极少数单位,武汉各市直部门大多都公布了自己的“三公”经费,诚如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政府参事叶青所言,“从公布一个总数字到各单位单独公布数字,是一种进步。” 从已经公布的44个职能部门的“三公”账本来看,一些细节值得注意。如在公布的精确度方面,市社会科学院的出国花费项目已经精确到人;具体支出项目中,市政府法制办等三家单位的因公出国花费都为零,这些都值得肯定。横向比较,个别单位在“三公”支出在结构上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现象,如市城管局的公车支出经费占“三公”总额的84%,市公安局则9成“三公”开支都花费在公车购置和运行维护方面。 总的来说,武汉市的“三公”开支情况,与全国大背景下的“三公”经费公开大体相似。除去一些非实权部门或开支总额较少的部门在公开的精确度上走在了前列,其余部门的公开大多仍止于“大项”,离“平均到人”、“细化到具体事项”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第一次公开难免出现“步调”和标准不一致,情有可原,但这应当是未来武汉市直部门“三公”公开应坚持的基本方向。公开细化到“原始数据”,不仅是为了方便公众的“读数”和监督,于政府部门而言,有了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三公”经费结构性减负才有可能。 强调政府部门“三公”公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打造透明财政,提高政府的运转效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主动公布“三公”数值,还未完成彻底公开。我们看到,现在的公布主要是通过各个政府部门的网站予以发布,没有附加的延伸措施,如加大公开的发布力度,向社会开放专门的质询渠道,公开的关注度和社会效应将打折扣。此外,囿于某些方面的专业性,还需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审计部门等中间性力量,能对各个部门的“三公”数据作进一步的解读和监督,让市民真正读懂“三公”数据及其背后反映出来的政府的运行效率。 “三公”公开的意义,不止于让公众知道政府在过去的一年花了多少钱,而且要借此让公众通过数据去了解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运行情况。“三公”公开仅仅只是对花钱这一“结果”的总体反应,把握预算才能从源头上控制“三公”支出的额度。基于此,实现政府“三公”公开的效应最大化,加强后续审计监督与提高预算透明度都不可缺少。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提升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将更有利于体现政府在控制“三公”规模上的努力,为共度时艰作出表率。 武汉各市直部门主动晒“三公”账本,迈出了打造透明财政的第一步。在目前公开内容巨细不一的情况下,下一步如何加强规范性的制度建设,对于“三公”公开内容的详细程度和流程加以统一规范,将是激活“三公”公开效力不可绕开的一个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