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诺贝尔奖的压轴之作,诺贝尔经济学奖昨日(10月15日)揭晓,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伊德·沙普利分享了这一殊荣。此前媒体预测的热门人选全部落空,因为没有众望所归的大师。 一次重大的危机,往往会激发理论的创新。此前两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都倒逼出了一个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学理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萧条推动了凯恩斯主义的出炉,为崇尚放任自由的古典经济学注入了国家干预、有效需求不足等元素,让经济学从微观走出,衍生出宏观。自此,政府告别了守夜人的角色,挥舞起“有形的手”。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滞涨”现象,又让凯恩斯主义从神坛走下,凯恩斯主义无法对“滞涨”做出解释。于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实现了东山再起,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革命逐渐深入人心,并主导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英美两国以减弱国家干预为宗旨的经济改革政策。 而肇始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在2010年变种为欧债危机的世界经济危机,虽然已经有4年时间,却没有一个能对此负责的经济学理论产生,4年总共10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没有什么大放异彩的危机解决之道。这让诺贝尔经济学奖少了几分救世主的色彩。面对经济危机,政治家焦头烂额,老百姓一脸愁容,经济学家更是愁容一脸。也难怪英国媒体建议,201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应该空缺。 没有大师统一江湖,那就只有各自为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金融危机究竟是银行家太贪婪,有效市场假说是个错误,还是美联储干预过多,释放了错误信号所致;是高杠杆的错误,还是东亚出口主导战略所致,莫衷一是。至于欧债危机,即使人们看到了问题所在,但囿于选票利益,宁愿选择等死,也不选择找死。 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化学,后者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证伪,前者如果证伪,则需要短则数年,多则数十年,以检验其理论的可靠性。这让经济学难以立刻让人服膺。在高速发展、高度复杂的现代经济中,政府的作为是太少了,还是太多了,市场应该如何设计?这一命题愈发重要。而市场设计,正是两位经济学家被授予经济学奖的颁奖词所提到的关键词之一。只是埃尔文·罗斯的市场设计研究,更多集中在微观经济层面的市场匹配,而非宏观层面的机制设计。 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大师,应该不在于其理论逻辑的自洽能力有多严谨和模型设计有多精巧,而在于其能够解释的经济社会现象,尤其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经济社会现象。如果模型化泛滥,经济学有可能成为乌托邦学,完美的模型对于不完美的现实世界是不构成说服力的。而2008年危机以来的4年,很遗憾,经济学仍未有这样的人出现。或许,所谓大师,就是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