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何塞·维纳尔斯在东京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影子银行是我们比较担忧的一个领域。”当天,IMF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依然较低,但一些领域信贷质量恶化的迹象
(尤其是对小企业的贷款)可能会对非银行贷款机构产生更严重影响。因此,IMF对中国非银行中介的信贷风险、流动性错配和道德风险提出警告,尤其是信托和理财产品的相关风险。 应该注意到,IMF并不是第一家对中国银行风险提出警示的国际机构,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近期均发布研究报告对中国金融风险表示担忧。标准普尔称,随着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变得困难,未来三到五年国内银行的弹性将遭遇考验,盈利能力面临的压力日益加剧。在企业违约上升和净息差收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正面临信用下行周期。穆迪则称,中国银行业、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正逐渐增加,中资银行资产质量日益下降、利润增长放缓对其信用状况构成不利影响,这意味着银行财务业绩多年来不断改善的局面即将终结。 国际机构对中国金融风险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不久前发布的2012年中国银行业中报显示,除工、交两大行外,其余15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共计2818.5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3.06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77%,较年初上升0.015%。不良贷款的先行指标逾期客户贷款和垫款也骤升,今年上半年激增857.64亿元至3590.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所蕴含的金融风险可能只是目前中国金融风险的冰山一角,相比之下,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可能才是更大的风险源。据专家估算,中国银行体系贷款总额占GDP的比例为130%,而通过影子银行提供的借贷总额占GDP约为40%,因此影子银行的比重不容忽视,需要加强监管并防范风险。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近日也曾表示,中国金融五年内最大的风险是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他认为,这个风险既和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密切相连,也与现在资本市场的风险相关。据了解,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事实上,自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以来,各地民间金融的风险便已陆续暴露,并牵连当地的银行系统。由此看来,如何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然,应当看到,监管层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也付出了努力。比如以各种方式切断银行系统与影子银行的联系,规范银信合作、将表外业务尽可能纳入表内、加强银行业与影子银行、民间金融之间的防火墙建设等。从银监会年报看,自2009年开始,“影子银行”字眼频现。在2010年年报中,“影子银行”提到了16次;2011年年报则提到了14次,并特地开设了“影子银行”专栏。 不过,正如分析人士所言,监管层对影子银行的治理,以及对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不能仅仅靠查漏补缺这一招,哪里有风险,就急匆匆地切断该处与银行业的联系。若以“一刀切”与“紧急灭火”的方式处理,势必将伤及实体经济的运行,反而引发更大风险。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正规渠道依然无法解决实体经济中所存在的金融需求,影子银行系统仍会在风声过后卷土重来,这些运动式的治理,更像是在抽刀断水,治标而不治本。 要解决中国金融风险必须推进改革:一是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两率”的市场化改革;二是放开金融市场的准入,让更多民间资本更加自由地进入市场从事金融业务;三是推动银行业改革,让商业银行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四是打破配置金融资源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公平,完善金融组织机构,尤其需要改进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原处于地下的影子银行系统按照正规的方式运营,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平衡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与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