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有房产21套,却只申报两套,广州番禺区综合执法分局政委蔡彬日前因瞒报财产被停职。短短几天,从网络曝光到纪委介入,蔡政委因“房多”而被疑被查,一如杨局长因“表多”而落马,这种戏剧性情节的重演,既让人感叹网络反腐的神奇,也在兴奋之余感受到治理贪腐的严峻与复杂。
尽管蔡彬的财产来源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但一个处级干部,每月拿着1万元的工资,却能实现全家坐拥21套房产,价值数千万元,这种“创富”能力着实少见。用投资有术、经营有法、彩票中奖等来解释,恐怕难以服人。这就好比“表哥”声称自己年收入十七八万,却依然无法为十多块名表找到一个干净的“出身”。而最近,真实的答案开始浮出水面,据传“表哥”存款涉及20多家银行,陕西纪委人员为调查其违纪行为络绎于途。
不管是已经证实的、正在证实的还是有待证实的,一个猜想每每屡试不爽,官员多产常常不是因为理财有道,而是腐败有术,其巨额财富的源头正是手中的权力。而这,正是公众面对官员的名表、豪宅所触发的最大焦虑所在。
毋庸讳言,从周久耕到杨达才再到蔡彬,包括峥嵘一现的“表叔厅长”,这种腐败猜想正在泛滥,不只是针对被曝官员的家财,也在指向越来越多官员的财产合法性。对政府部门和官员来说,每一次腐败猜想的出现乃至证实,都是公信力的一次磨损与流失。
很多时候,一起案件的查处,一个问题官员的现形,会让一些人“触类旁通”,在尽情“扒粪”与人肉搜索的喧哗中,本能地把官员的一切所有物置于怀疑目光之下。这样的民间点射、抽样反腐,虽然能撂倒三两个,但却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容易造成“误伤”,更会加深官民之间的信任裂痕。
因此,在权力背景下,官员难以自证其财产清白,只有通过制度和程序进行公开,才能为其财产开具合法证明,逐渐走出斩不断、理还乱的腐败猜想。同时,及时而动态的公示,也能有效封堵官员通过权力致富的可能。而对老百姓来说,官员财富多不多,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其来路正不正,这同样需要客观真实的信息作为监督入口。
“表哥”杨达才和“表叔厅长”被曝光后,都出现了大学生向有关部门申请公开其工资的事情,这反映了公众的参与意识正在觉醒,也寄寓了人们对制度反腐的期待。对此,政府部门更应顺势而为,加快完善落实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在公开透明、协同治理的基础上,推进反腐工作,提振政府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