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假期和一个高速路免费政策让今年的北京“十一”旅游市场分外火爆,颐和园、故宫、天安门等传统景点上演了比往年更显著的比肩接踵。 市旅游委统计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北京共接待游客1312万人次,比去年假期增长22.7%。从入京旅游来看,黄金周外省市来京旅游者293.3万人次,比去年假期增长23.2%;旅游消费71.58亿元,
比去年假期增长31%,人均旅游花费2440元,同比增长6.4%。 数字说明了北京旅游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但同时也暴露出问题。当旅游人数以两位数的百分比递增时,人均旅游花费增长却不显著。答案或许可从下面的故事里找到。 在来京旅游的人潮中,一对来自河南的夫妇已经是第三次选择在“十一”来北京旅游,而他们这三次北京行的旅游线路基本上重复着“天安门-故宫-颐和园-长城”。经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和这对夫妇一样远道而来“故地重游”的游客还有不少。不少游客表示,希望到北京感受更深层次、更具品质的旅游体验,但目前对北京旅游的了解仍是“长城、故宫、秀水、烤鸭”。 一方面,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深度化;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依旧单一、旅游产品局限于观光游。这正是为什么人均旅游消费跟不上游客人数增长速度的症结所在。 从北京放眼全国我们会发现,在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旅游消费显示出巨大潜力的当下,市场并不缺乏优质的旅游资源,缺乏的是足够丰富和多层次的开发整合。如同其他消费品一样,旅游产品也应该覆盖不同的消费层次,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从市场角度看,一个“大旅游”产业的形成和成熟应该由一个个相对“小”、“全”、“精”的产品搭建而成。在注重旅游服务细节的同时,以完整的产品线、科学的定位,实现大众观光游、度假游、休闲游等百花齐放,实现旅游产业更“扎实”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