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的魅力在今年中秋国庆长假中再现火暴。作为假日经济的两大主角——旅游和商业,在今年的国庆长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数据预测,今年中秋、十一黄金周有利因素多、市场增长快,预计黄金周旅游市场将有较高的增长,接待人次约为3.62亿,较去年同比增长20%,旅游收入约为18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24%。而据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初步统计,今年9月30日—10月7日中秋、国庆节8天长假期间,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424.56万人次,同比增长20.96%;旅游收入17.65亿元,同比增长24.96%。
9月29日至10月6日,民航全国累计发送
55926班次,运送旅客人数760.71万人次;铁路全国累计发送旅客6095万人次,同比增长9.4%。 强劲的旅游数据与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数据形成了鲜明反差。二季度全国GDP增速跌至7.6%,连续六个季度放缓。日前,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经济报告,将中国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由 8.5%下调至7.7%,2013年 GDP预期由
8.7%下调到8.1%。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民众出行消费需求“井喷”反映出内地消费仍有巨大潜力,8天超长假期、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部分景区降价等都刺激了民众的旅游需求。据山东大学物流管理研究所所长彭志忠测算,全国高速免费会减收200亿元,国家会因此减少30亿元税收,但可拉动全国2000亿元的旅游收入。 对于这个“黄金周”,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专家指出,黄金周期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双双增长,显示了公众较强的消费意愿和较高的消费能力,对于拉动内需是一个积极信号,如果相关配套服务设计合理,将会释放出更大的旅游消费能力。随着假期
“出行井喷”、“租车井喷”、“旅游井喷”、“酒店井喷”现象的出现,强劲的假期旅游业发展有助于消费
“马车”的发力,有利于刺激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有关评价将中秋、国庆长假红火的消费现象与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联系起来,并非空穴来风。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中国居民出游意愿调查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有出游意愿的高达87.9%,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8.3%。其中,有自驾车出游意愿的占有出游意愿总体的29.5%,这些群体中有50.3%的受访者表示免收通行费政策是其选择自驾游的直接因素。根据尼尔森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所做的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来看,中国的老百姓仍然是全世界最乐观、最有信心的消费者。而麦肯锡刚刚发布的一份报告也称,当下的10年,可支配年均收入能够支付得起私家车和小件奢侈品的中国城市家庭比例将增长近6倍——显然,中国旅游消费的繁荣才刚刚开始。 不过,我们在面对假期中火暴的消费场面的同时,不要光看到一些数字的增长,还要冷静看待其中出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应该注意到,国庆长假期间,中国的旅游市场乱成了一锅粥,一些便民措施不仅没得到好评,反而淹没在游客们的怨愤中。首当其冲的是出行的拥堵。长假的开始与结束,众多开车出行的游客发现,迎接他们的除了免费的高速,还有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堵车。
9月30日,长假第一天,包括京沪高速在内的全国各主要干道,摇身变为巨大的停车场,大量车辆拥堵其上,车行缓慢,车祸遍地,堵得最严重时,人们纷纷走下车来,踢毽子、遛狗、做体操……,以打发堵车的时间。令人窝火的不止出行,景区的人满为患也让人十分闹心。比如华山,因长假期间游客激增,景区未能及时预警限客,致使10月2日晚该景区逾万名游客滞留,部分游客要求退缆车票,甚至出现因退票问题游客被捅的恶性事件。类似的景象又何止华山?普陀山、西湖、黄山、九寨沟、三亚……全国各主要景区无不出现客流量井喷,看景成了看人,游客怨声载道,旅游体验极差,“花钱买罪受”。应当看到,这种人满为患是目前集中式放假的直接后果,若人流量得不到分散,无论采取什么招数,可能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数据显示,截至10月5日,中国道路共运送旅客超过4.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6日当天,全国共发送公路旅客8081万人次,同比增长7.6%;水路客运量预计完成183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如此庞大的大范围人口转移,恐怕无论修建多宽的马路,开通多少条高铁,新修多少机场,开辟多少航线,运力都会始终不足,还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不可否认,假日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广、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形式。从表面上看,假期中,消费场所人满为患,铁路、旅游、商业热得不得了,消费应该是得到了有效刺激,但实际上却并不尽然,因为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的作用并不大,至少大不过投资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假日经济虽然对消费有刺激,但对投资却没用,因此假日经济谈不上刺激经济增长。
《瞭望》周刊曾经发表文章提出,假日经济可能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宏观经济扩张效应。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分析中所关注的是经济总量,在经济活动中替换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很明显,如果影响消费总量的变量
(如当期收入或未来预期收入)没有发生变化,假日期间所增加的消费可能会导致假日以外消费的减少,简言之,旅游地消费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非旅游地消费的减少,最终总量上可能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当然,还有一个细节不得不提,那就是在国内长假期间,旅游质量实在低下,说得难听一点,景区里大群大群的人就像
“赶羊”似的。令人错愕的是,一些景点出于利益诱惑,不愿推出限客措施。比如早在今年1月,厦门鼓浪屿等少数景点就提出限客设想。据悉,鼓浪屿最佳接待量约在8000到1.5万人之间,事实上,其日均游客接待量近2万人,小长假期间更达到日均8万到11万人。此次黄金周前4天,鼓浪屿上岛人数都以10万计,10月2日上岛游客突破1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看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不少游客打趣说:“鼓浪屿要被踩沉了!
”显然,这种旅游质量不可能让人满意。再说了,国内旅游价格的一通“狂涨”,难保不使到中国来的外国游客停下脚步。 由此看出,我们面对假日经济的“热”,泼一瓢冷水,即冷思考一番,不能简单说假日经济对刺激经济能产生很大作用。因为假期消费只是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种消费习惯,并没有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意愿。要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放宽休假制度,将集中式休假分散开来,由企业与个人自主选择放假的时间段,错开人流量的高峰。这其实也是避免景区压力,创造更好旅游体验的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