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0月9日)登陆资本市场的洛阳钼业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开盘大涨190%,最终收涨211%。这也是继圣莱达2010年9月10日首发以来的最大开盘价涨幅,而上一只主板开盘价涨幅超过洛阳钼业的可以追溯到2007年底上市的太平洋。 不过,与众多打新中签者的欢欣鼓舞截然不同的是,洛阳钼业原始股东们则有些落寞。原因就在于,这只原本被预期为今年前三季度第三大A股首次公开发行(IPO)项目在上市前夜突然“瘦身”:发行股份数由5.42亿股缩减至2亿股,发行价格则从可能的6元腰斩调整至3元每股,这直接导致其融资规模从原计划的36.46亿元缩水至6亿元,仅为原计划募资额的六分之一。 有分析认为,洛阳钼业瘦身发行源于市场持续下跌的巨大压力,监管层出手维稳,希望借助减少新股募集资金减轻市场压力。事实上,由于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大盘股瘦身发行的例子并不鲜见。如去年11月上市的新华保险,A股募资规模由市场预期的超百亿大幅压缩至不足37亿,同时确定的23.25元/股的发行价,几乎是23元~28元发行区间下限。 然而,正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在缩减新股发行规模,减少对市场冲击压力的同时,这样的做法也为一些炒新资金留下了一定空间。这从洛阳钼业的新股申购受到热捧可见一斑,瘦身的洛阳钼业,最终成为打新资金宠儿,网上中签率仅为0.45%,网下机构配售比例也低至2.12%。特别是众多机构在网下配售阶段明显高于发行价的报价,就已经早早地为公司首日大涨留下伏笔。 应该说,抑制新股炒作在近来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加之市场持续低迷,前段时间新股破发更是频繁出现,炒作之风也由此得到一定抑制。 而洛阳钼业的首日爆炒则有其特殊性:第一,在冲击A股的最后阶段突击瘦身,某种意义上让炒作资金寻找到了爆炒的由头,正好借势炒作一把;第二,对于普通中小投资者来说,可能不会注意其每股发行面额仅为0.2元,从而陷入“面值陷阱”,简单地认为发行价格便宜,从而加剧中小投资者盲目跟风炒作的可能。 或许,正是在上述多种特殊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了洛阳钼业首日大涨的出现。这也由此告诉我们两点,一方面要继续绷紧严防新股炒作这根弦,加强对炒新资金的监管,同时也还要继续加强投资者教育,让投资者明白跟风炒作的利害关系,不因炒新遭受无辜的损失;另一方面则涉及新股发行改革的老话题上来,洛阳钼业瘦身发行的背后或许存有监管层的身影,尽管由于遭遇首日爆炒使得这样的指导行为受到市场议论,但作为非常时期的特殊行为其实也情有可原。试想,假设洛阳钼业没有上市前的瘦身发行,市场承受巨压而大跌,新股首日不是大涨而大跌,叫屈叫骂之声或许更为惨烈。 当然,类似洛阳钼业这样新股瘦身发行的最理想状态还是交回给市场做主——在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市场供求调节下,发行人自主衡量发行成本和发行时机后,自己主动暂缓发行或减少发行规模。这就寄希望于下阶段的新股发行改革。《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在涉及新股发行改革时明确,继续深化股票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积极探索发行方式创新,进一步弱化行政审批,强化资本约束、市场约束和诚信约束,完善新股发行询价制度,提高发行定价的合理性。或许,到那时候,类似洛阳钼业这样的发行人才不再落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