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十一黄金周期间,热门景区、景点“爆棚”的同时,也是对公民素质的一次大考:游人在故宫里乱扔垃圾、爬上长城墙头拍照、在天坛回音壁上乱写乱画……面对“史上最长黄金周”中的破坏式旅游,有关专家开出“药方”:除通过宣传引导大众文明旅游外,热门景点亟待公布最大承载量,人流超量时大力倡导预约购票,并对一些不文明行为立法约束。 我认为,应将高尚的旅游伦理提升到重要位置。 1999年通过的《全球旅游伦理》对此有明确规范:“所有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应当抱着实现良好的、不间断的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平等地满足当代和未来代代人的需要和愿望的观点,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旅游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旅游活动的安排应当有助于保护由生态系统和多样化构成的自然遗产和濒临危险的野生生物物种”,“自然旅游和生态旅游被认为特别有利于强化和提高旅游的地位,但是它们必须尊重自然遗产和当地人民,不超越其活动场地的承载力”;还强调“旅游政策的制定与旅游活动的开展应当尊重艺术、考古和文化遗产,应对这些遗产加以保护,代代相传”。 不难看出,旅游伦理将可持续发展,以及平等和尊严,当作旅游发展的核心精神。而且,这种尊重不仅限于人际尊重,旅游者对“物”:景点承载量、景点尊严、旅游生态,也有充分的尊重与呵护。让人际交流和尊重得到延伸,让“人”的发展、旅游事业,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可我们发现,当下我国的旅游伦理太急功近利和短视了,景点疯狂涨价不说,游客们这种破坏式的旅游更让人担心。这样发展旅游虽暂时增加了收入,却会对旅游文化、旅游伦理,造成杀鸡取卵式的毁灭性摧残。可持续发展的链条一旦断裂,所造成的伤害不是短期内能够弥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