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发布消息,从下月10日起,非京籍人士可在东城、朝阳办理公共自行车租车卡。非京籍人士办卡分为“长期在京人员”和“临时来京人员”两类,根据《关于扩大公共自行车实名租车办卡范围的说明》,外省(区、市)籍长期在京人员,可持二代身份证和暂住证等常住有效证件(或社保部门出具的缴纳社会保险证明),按北京市户籍居民办卡租车,缴纳200元诚信保证金,即押金。(9月27日《新京报》) 记得在今年6月份,北京市出台公共自行车租赁政策时,有一个前置条件:租车人须有北京户口,这个具有“排外性”的公共政策,一面世就遭到舆论批评。正如有网友追问:“为什么连骑个自行车也要分户籍?” 事实上,北京“土著”对租赁自行车需求量很小,而外地人恰恰更需要公共自行车。好在北京及时在原有政策基础上打“补丁”,将“长期在京人员”和“临时来京人员”两类人员,纳入这项制度的涵盖范畴之内,这不仅体现了北京作为现代化大都市开放包容的胸怀,也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公平和善意。 尽管类似“排外”的公共政策出台后,都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质疑,但类似政策还是接连出现。说到底,这是城市管理者短视狭隘的表现。在城市繁华的背后,有多少人不是从异地来到这座城市辛苦工作,共创城市繁荣和财富的?难道他们的额头上都印有‘“外来人口”的字样?一个城市,倘若不在公共政策上一碗水端平,如何体现城市的包容、厚德。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下,公共政策“不排外”,应当是每个城市政府管理部门努力实现的目标。而公共政策“不排外”,并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通过租自行车这样一个个具体的决策体现的。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层面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着手解决类似问题。比如异地高考、社保医保衔接等,都在努力向前推进。由于大城市的承载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在所有问题上实现一视同仁,但在租自行车这样的事情上,根本没理由也没必要再为户籍区隔“添砖加瓦”。希望类似“不排外”的公共政策越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