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告别以成本为利器的产业竞争优势时代。发达国家为维护全球价值链核心利益,正在鼓励产业资本回流,全球领先企业针对中国企业进行技术打压和品牌锁定,有成本比较优势的新兴经济体企业也在持续追赶。这一切将挤压中国提升价值链的空间。中国要积极维护其在全球价值链的核心利益,更要大力发展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高端产业。
制造业回流挤压中国核心利益
过去10年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得益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全球产业转移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取得了相对稳定的收益,在金融领域的审慎开放也帮助中国金融业躲过了这场金融危机。以制造业来说,得益于对外开放、全球制造业结构转移、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制造业在过去10年间取得了惊人的生产能力。2008年以前,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而到了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已经上升到22.22%,美国则下降为18.41%,其后是日本的10.88%,德国的5.88%。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首度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为19.8%,领先美国0.4个百分点。中国也被视为全球制造业高、中、低三个产业链均比较完整的少数国家之一。
不过,随着以卡特彼勒、通用电气、陶氏化学等为代表的美欧制造业巨头近期纷纷将部分产品生产线撤离中国,随着具有指标意义的耐克和阿迪达斯将其在中国的工厂迁至越南、印尼、缅甸等价值洼地,随着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已有不少人开始担心:最近10年里创造了全球制造业史上黄金年代的中国,是否正在失去全球生产中心地位?进一步地,美国正在实施的“重回制造业时代”的相关策略安排会否再度令美国夺回全球制造业的龙头老大地位?假如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其庞大的在华制造业体系也加速回归本国或者转向东南亚,则内外受压的中国制造业又将何去何从?
事实上,早在金融危机期间,奥巴马政府就出台一系列旨在刺激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10年8月通过《制造业促进法案》,将暂停或降低供制造业使用的进口原料的关税。2010年9月出台的《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明确提出将为从海外回迁就业职位的企业提供为期24个月的工资税减免,并终止为向海外转移生产的企业提供的数项补贴,如免税和减税。美国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跨国企业累积盈利7000亿美元,但仅支付160亿美元税收,这意味着实际公司税率仅为2.3%,而官方公司税率为35%。地方政府也提供了相当大的刺激措施,以吸引企业进驻。
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海外投资目的国劳工成本的上涨,以及超长供应链等多种因素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正在实施或考虑实施将原先位于海外的生产基地搬回美国本土。其中有可能回流美国的制造业行业包括运输工具、电子设备和器械、家具、塑料和橡胶制品、机械、金属制品和电脑行业。可以说,美国产业资本回流已拉开大幕。美国制造业发展正从以往的“外包”转向“内包”。这对长期受益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转移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显然是空前的挑战。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吸引全球制造业资本趋缓。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外商直接投资(FDI)自去年11月以来,只有5月同比出现0.05%的短暂同比正增长,其他月份均为负增长。今年8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83.26亿美元,同比下降1.43%。前8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749.94亿美元,同比下降3.4%。
如果美国在重整实体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成功地通过美元的贬值、人民币的升值实现出口的快速增长,则不仅有可能打破“美国消费-中国生产”的分工格局,而且将极大地挤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环节的核心利益。
产业空洞化严重制约结构升级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即将告别以成本为利器的产业竞争优势时代。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达国家基于全球价值链核心利益的维护而有意为之的产业资本回流,加上全球领先企业针对中国企业的技术打压和品牌锁定,以及握有成本比较优势的新兴经济体企业的持续追赶,将是挤压中国提升价值链的常态性存在。假如中国在吃尽制造业红利之后没能实现产业的整体升级,就有可能在失去比较优势的同时又将错过提升竞争优势的“时间窗口”。
目前中国制造业中有竞争力的产品基本上集中于低附加值产品领域,绝大多数行业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根据产品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原理,生产的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产品两端——研究设计和销售推广,而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加工、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然而,中国无论是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是高技术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情况:即本土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严重依赖国外的技术创新,盈利水平受到限制和挤压。在一些先进制造业领域,跨国公司通过产品链条内的垂直分工,在中国投资进行低附加值零件的生产和整机装配,同时进口凝聚技术精华的高附加值部件,大部分利润都被外资拿走了。其结果,就出现了严重的产业空洞化现象:即,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核心技术,形成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其后果是国际贸易条件恶化,技术上受制于人。
而若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原有的本土配套企业专用性投资将遭受沉没损失,而且没有积累起自主的产业创新能力,中国就有可能面临“产业空洞化”的风险。
培育高端制造优势是迫切命题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注重强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全球资源配置力的今天,中国既要切实维护在传统制造业价值链的核心利益,更应把握未来竞争趋势,深耕产业革命与技术进步,培育高端制造业优势。中国必须尽快落实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揽子方案,在切实提高应对国际经济摩擦博弈水准的同时,尽快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宜深耕核心技术的研发与自主品牌的国际化推广,确立制造业发展的高增值和高技术发展导向,在积极参与资本与技术要素密集的制成品乃至中间品生产的同时,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新跨越,大力提升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