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光伏贸易摩擦或会有所转机,这是本报昨天头版头条的消息。在对外贸易摩擦接连不断的大背景下,这条消息算是难得的亮点。不过,就在几天前,中美汽车零部件贸易争端狼烟再起,仍在凸显外贸环境的恶劣。 中国的外贸环境形势严峻,既是因为外需疲弱,也因为贸易摩擦增多、贸易环境日益紧张。前者跟当前世界经济的疲软形势密切相关,后者则是在经济下行背景下衍生出的贸易保护问题。一些经济体每每遇到困难,就习惯于祭起贸易保护的旗帜。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 中美间贸易摩擦频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1年全年中国共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调查67起,涉案金额59亿美元,被调查产品主要涉及钢铁、机电等领域。今年以来,美国方面又连续针对中国多次发起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双反”)调查和“337调查”(美国“337条款”禁止的是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 保罗·克鲁格曼曾经说过:“贸易保护主义并非什么稀奇的事情,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就变得更加正常了。”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经济遭遇重大打击,贸易保护情绪逐渐升温。鉴于“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中国很快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国。 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反映出的是危机之下全球主义的弱化。从各参与主体共赢的角度来看,人们希冀的是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化。然而,相较于长期利益的选择,短期利益的考量往往更容易胜出。这一点,在美国表现得十分明显。美国针对中国连连制造贸易争端,并非从两国长远经贸关系的发展出发,而是有短期的经济利益及部分政客的选举利益因素在其中。 中美经贸关系中的复杂性是毋庸置疑的。各方利益集团的要求、美国选举政治的惯性、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国会议员的个人利益等因素纠结在一起,把中美之间的争执与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制造”所遭遇的难题、中美之间争执不断的贸易摩擦,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逻辑。 这就意味着,美国贸易保护情绪的升温,不过是短期利益与部分集团利益的驱动而已,并非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未来。既如此,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还是不要也罢。中美之间若开打贸易战,注定将是一个双输的结局。美国频频制造贸易摩擦,最终也必将是得不偿失的。 自由贸易的信仰,早已深深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融合在一起。自由贸易的精神,如同凯恩斯所说,那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理智的人不会怀疑的经济理论,而且可以说是道德守则的一部分”。但是,要促进自由贸易信仰与行动保持一致,却是何等之难。挑起贸易摩擦事端者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却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背叛信仰。 今天的世界经济形势,难以令人乐观。在此背景下,作为两个经济大国,中美之间理应携手,共同应对,慎用贸易救济措施。美国的一些贸易争端,常拿中国企业的出口补贴说事,阻止中国的商品进入美国。但历史的教训早已说明,贸易保护最终只能是一笔损人不利己的生意。 从中国企业的角度看,未来几年内,美国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制裁案件恐怕难以减少。商务部门当会在政治交涉、法律抗辩、业界合作、公关游说等方面展开工作。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未雨绸缪,在遇到问题时,据理力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