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到日本再到英国及欧盟,全球汇率战的迹象渐明。 当美联储上周宣布大规模购买债券的时候,就已经打响了全球汇率战的第一枪。这项开放式的激进计划意味着,只要美联储认为美国就业市场没有显著改善,就可以一直让自己的印钞机工作下去,全球市场有可能被美元淹没。 这是一个“坏榜样”。随着美联储厉兵秣马准备实行QE3,正深受全球贸易萎缩之苦的其他国家抗拒本币升值的愿望显得更加强烈。先是不甘示弱的日本央行,于9月19日出人意料地进一步大举放松货币政策,将资产购买计划的规模从70万亿日元扩大至80万亿日元,并将该计划的有效期延长
6个月至2013年底。值得关注的是,英国央行随后也公布了9月5—6日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显示一些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认为未来更有可能需要扩大资产购买规模。而欧洲央行本月初已宣布计划不限量购买成员国主权债以遏制欧元区危机。另外,包括印度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在内的多家央行也透露出将进一步宽松的货币政策倾向。 一时间,各国央行似乎都在为货币宽松磨刀霍霍。 这是一种全球汇率自戕式的竞争性贬值,毕竟每个国家都希望在国际市场获得经济优势。市场的走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种观点: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Bernanke)2010年8月首次提出QE2,到2011年6月份QE2完成,华尔街日报美元指数下跌了10%,意味着美元对手货币出现大幅升值。事实上,早在上周美联储出台QE3政策时,包括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等均曾发表评论称,美联储宽松政策或惹起新一轮货币战争。 如果只是汇率升值与贬值的较量,也许没有那么大的伤害,令人担忧的是汇率战的背后是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单边主义,特别是在全球总需求长期不足、经济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的趋势下,就连美欧等消费驱动型经济体也要寻求向出口驱动型经济转变。以汇率工具作为平衡经济的手段而放弃“货币锚”责任,全球将可能出现“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局面。 中国正在承受这场由发达国家挑起的汇率战争。未来该怎么办?有专家建议,中国应该通过大力发展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部门的改革,来吸收未来欧美日发达国家流动性泛滥造成的冲击,而不能被动地只通过单一的紧缩货币政策方式,来解决外部带来的流动性泛滥和输入型通胀等政策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