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的许多流浪汉都知道,每周逢一三五下午6时,在五星街一间简易房内,都能从一个叫托尼的英国男子手中,领走一份免费晚餐——几个包子和一碗稀饭。多数人无法理解,这个英国人为什么会卖掉老家3家公司、一处庄园及两辆跑车,来到西安给那些流浪汉发包子,一做就是7年。 一位英国工程师,毅然卖掉了公司和家产,在中国默默无闻地做慈善,而且一做就是7年,如果没有超人的毅力和博大的爱心,是很难做得到的。特别是,他做慈善非常低调,如果不是他的善举感动了许多网友,如果不是媒体善意报道,想必很少有人知道,在西安还有一个叫做“黄河慈善厨房”的民间慈善机构,还有一个叫托尼的洋慈善家,先后救助了无数个流浪者。 这位英国工程师再次阐明了一个道理:公益不讲国籍,慈善不分肤色,爱心没有国界。因此,这位洋慈善家,在救助中国流浪者时,才显得那么坚定而又执著。特别是善款均来自于他变卖的家产,也再次印证了爱心没有国界。然而,英国人变卖家产来中国“施粥”,却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政府部门、我们的慈善机构、我们的爱心人士,给过他多少支持?给过“黄河慈善厨房”多少援助?特别是,相比英国工程师,我们的一些城市,非但不给流浪者必要的救助和庇护,反而变着花样去禁锢和驱赶他们。 英国工程师给我们上了堂“慈善课”。对于这种来自异国的善行,我们非但不应该质疑,而且应该给予精心呵护和爱心接力。特别是,我们不能期待这种个体行为,能够惠及所有的社会弱势群体,也不能奢望这种民间慈善行动,能够持续多久。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种民间慈善行动,能够给地方政府及公职人员一个善意的提醒,甚至能够唤醒政府“施粥”式的救助机制。因此,我们希望政府公职人员都来喝一碗“施粥”,感受一下民间慈善的力量和温情。也许,喝了一碗“施粥”,会让他们变得更清醒、更理智,并对过去毫无节制的“三公消费”进行深刻反思,管好自己这张喝过“施粥”的嘴,把原本用于公款大吃大喝的资金节省下来,去为民间的慈善事业添一碗“施粥”。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英国工程师的善行,能够唤醒地方政府“施粥”式的救助机制。不可否认,完善社会保障救助机制,化解公众隐忧和焦虑,已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知道,“施粥”式的救助,就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救助措施,专门救助这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同时,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社会救助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多元化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为公众的慈善行为提供一个正常的通道,使“施粥”制度能够温暖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