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这一量化目标的提出,被不少投资者看作利空,担心A股市场过度扩容。“十五”时期的2002年至2005年,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年平均为5.03%,“十一五”时期年平均为11.08%。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十二五”期间由11.08%提高至15%以上,这样的目标本不该引起过度担心。此外,《规划》给A股市场带来不少利好,提出继续推动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 可从19日的二级市场反应来看,股指进一步走弱,没有把引入中长期资金看作利好。相反,现有的700多家企业排队等候上市,使投资者对股市扩容异常敏感。
《规划》提出的量化目标,加重了部分投资者对扩容的担忧。另外,《规划》称“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运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也被看作扩容的信号。 “十二五”期间,A股市场继续做大毋庸置疑。可问题在于,不该把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简单理解为更多企业到股市中“抽血”。当前投资者信心低迷至极,股市本身已患“贫血”症,岂能过度担起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任。对此,有必要在发展直接融资的同时,改变长期存在“股强债弱”的现象。 很多投资者记得上海证交所曾提出,“十二五”期末,上海证交所争取市场规模扩大一倍,其中股票市值大约在35到40万亿元。这被市场舆论批评为过度扩容。但值得注意的是,时任上海证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在2011年陆家嘴论坛上指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最大的潜力在于债券市场,不在股票市场。
”他还在
“沪上金融家对话国际商业精英”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应该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并重,进一步大力推动债券市场,特别是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发展。这是实现政府提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目标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举措。 管理层对改变
“股强债弱”早有认识,“十二五”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等于股市“千斤重担一肩挑”。此次《规划》提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推进产品创新和多样化。可见,更好发展直接融资,离不开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特别是改变“股强债弱”。正如有的业内人士解读《规划》时指出,提高直接融资的重点不在IPO,未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潜力在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 改变“股强债弱”,是国内资本市场走向成熟必须经历的过程。成熟资本市场上的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远大于股票市场融资额,企业债券融资是股票融资额的3至10倍。国外企业直接融资通常采取
“先债券,后股票”的方式,而国内企业存在“一切为了上市”的圈钱思想,导致“先股票,后债券”。事实上,如果企业丢弃“圈钱”思想,真正对股东利益负责,不难看到债券融资比股票融资更有综合成本的优势。随着国内加快债券市场改革,从制度层面为债券融资创造更好的环境,放宽企业债和公司债券的准入条件,以及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债券融资肯定比现在更有吸引力。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能让股市“一肩挑”,这也是保护股市投资者利益的需要。
A股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个别企业融资过度及存在圈钱倾向。如果股市不通过改革来进一步完善,像完成任务那样发挥直接融资功能,将导致市场本身严重受伤,而且这样的发展道路难以持续。过去10年上证指数“原地踏步”,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与直接融资过度依赖于股市有一定关系。这样的教训必须吸取,应该使“十二五”成为改变“股强债弱”的关键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