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7月北京开始清理整治小产权房,17日,市国土局称,北京已初步清理出79个在建、在售利用集体土地违法建设销售(变相销售)住宅的项目,并公布了名单。市国土局称,这些项目正在进行查处,并提醒广大公众不要购买。据部署,北京对在建的小产权房项目,责令停工、停售,查封工地,拆除售楼处,查封施工机械,遣散施工队伍等。(9月18日《新京报》) 每每行政机关发出一道强制性色彩浓厚的指令,都需先搞清指令对象的形成渊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走上公平、公正的法治轨道上去。小产权房被人戏称为“偏房”,我们的政策如今在逼退“偏房”时,需要及时虑及这些“主人”究竟是如何搭建起“偏房”的,缘何种历史成因,让“偏房”存在这么些年。原因其实很简单,之所以“偏房”林立,不是它地位升高,而与以“正房”身姿出现的商品房的身价久处高位大有关系。 实际上,目前的商品房价格虚高,别墅用地停止审批,也让集体用地和宅基地成了“香饽饽”,而恰恰集体用地的管理及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办法始终是土地管理中的难点,也是空白点。高房价肯定会将部分人逼上了去搜寻经适房、廉租房的道路。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监管部门都在公开宣称多建经适房与廉租房,但较之于公民的刚性需求,这些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仍显滞后。因此,有许多需要购房的公民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小产权房。 在市场化社会中,最有市场的东西必有其存在理由。小产权房伴随着房价暴涨而被百姓接纳,而此时,有关部门虽然多次表态要进行清理,但时至今日,高房价依旧,小产权房依旧,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房屋炒家说:“别怕,你们尽管便宜买我的房,政府部门发严处通知,只是‘拳头高高举起,落下却找不着北’。”这或许使得百姓读懂其间的“监管哲学”,普遍认为政府是不会强拆小产权房的,因为涉及范围这么广。这才有一些城市的小产权房已遍地开花,政府要想拆,的确不易。 所以,牛皮膏药似的小产权房,颇似附生在高房价身上的寄生虫,除非有刮骨疗伤的胆识,恐难见效。但话又说回来,小产权房既然叫小产权,那就说明它有一定的产权含量在里面,应该说,建这样的房子,当地政府部门多多少少还是有相关审批手续的。也就是说,当地的相关部门是有一定责任的。现在说买卖小产权房违法,但它已经事实存在,而且不在少数,真能一拆为快吗? 连续几年来的全国“两会”上,有关小产权房的争论一直存在,而且已有代表、委员提出,由于小产权房涉及范围广,应该用区别对待的办法,尽快制定相关的措施,或者以时间划断,规定什么时候建的小产权房可补办手续后“转正”:也可以出台别的措施,规定怎样的小产权房可以“合法”。前不久,有报道称南京有一处小产权房小区就是这么干了,“偏房”成“正房”;而对于违章建筑来说,该拆的就得拆,这样政府的公信力才不会因之受损。 今年以来,不管是住建部还是国土部,已经多次公开表态甚至下发红头文件要清理和整治小产权房。北京这次以行动打清理头阵,效果究竟咋样,尚待观察。但窃以为,清理小产权房需要一种国家的权威与理性,民生政策的刚性与柔性、连续性,配备法治的公平性。简单地采取“堵”与“拆”的办法,似乎不及“疏”和“导”更具行政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