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欧洲央行提出可能在欧元区国家提出救援方案请求,进场买进相关国家发行的公债之后,美联储上周四(9月13日)又宣布维持0%-0.25%的超低利率至2015年中,并计划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更承诺将一直实施该计划,直至就业市场重回健康轨道。欧、美同时开动“印钞机”,推升风险资产价格上涨,投资策略该怎样调整? 先来看市场的反应。之前,在QE3可能出台的阴影下,美元由今年的高点84跌落至目前的79之下。而欧元则快速反弹至1.30上方,黄金更是有机会挑战每盎司1800美元,西德州原油也在中东局势不稳下冲击百元大关。 全球股市也不遑多让,美股再创2009年以来新高,就连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欧元区核心国家——德国,股市也创下4年来的新高,希腊、西班牙股市从6月低点大幅反弹了50%。看来,美联储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来托市的效果显著,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皆欣欣向荣。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真实的经济情况是,全世界正面临科技发展瓶颈,以此引发的总和需求增长停滞不前,再加上个人、企业及政府纷纷去杠杆化,带来了这场非典型的经济衰退——经济虽持续增长,但资产负债表缩减而使全球经济落入低速。全球经济陷入“失落的十年”的可能性大增。 近年来,产业的变化及知识经济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这导致结构性失业的比重上升,再加上2008年金融海啸的推波助澜,全球正处于高失业时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促使一般家庭与个人缩减开支。雪上加霜的是,过去在金融创新鼓励下的过度信用扩张,透支了未来的成长性,私人负债比例居高不下,很多家庭都在努力还债。 企业方面,因个人支出增长受限,企业营收无法增长,也使得资本支出日渐保守,更加重就业市场的失衡;而政府方面,在希腊爆发的债务危机之后逐步蔓延为欧元区整体债务危机。美国政府也因“债台高筑”而遭标普调降信评等级。显然,政府大幅增加公共支出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戏码已在发达国家开演。 就以上所述而论,再低的利率、再多的流动性,恐怕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结构失衡所面临的瓶颈问题,顶多是延长时间罢了。金融资产或许短期会高速成长,但投资人不应过度乐观解读,更不能忽略经济增长乏力的现实:全球经济未曾有效复苏。既然如此,风险资产比重就不宜超过总体资产配置的50%。 因为超低利率环境还将维持一段时间,美联储从银行和券商手上购买按揭证券和国债,降低了这类安全资产的投资收益率,推升了如股市、公司债、大宗商品的价格。换个角度思考,由于国债、投资级公司债的收益偏低,高收益的债券或许是目前核心资产可考虑配置的债券种类。例如新兴国家的政府公债,因其普遍兼具高外汇储备、政府负债比例较发达国家为低的优良基本面。至于欧美的高收益公司债,则建议以债券基金形式投资,既可分散单一公司的风险又可参与公司成长带来的高收益。 股市全球化程度的持续提高,代表贸易、人才与金融资本都呈现高速流动。因此,各国GDP的增长与股市表现也将愈趋分化。举例来说:过去两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虽低于新兴国家,但股市表现普遍较佳。乍听之下,似乎很不合理,仔细分析却也不奇怪。发达国家拥有为数众多的大型跨国企业,在品牌经营、市场营销上均有领先之处,自然能先一步尝到新兴国家市场逐步开放的好处。 再进一步分析,由于先进的公司治理制度以及受惠于新兴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欧美国家的500强跨国企业应是最能享受到全球化好处的公司。许多公司目前的股息率普遍高于国债,就算不考虑股票上涨的资本利得,也是长期投资的好标的。
那么,今年以来表现不佳、近期表现又极为强势的大宗商品又该如何投资?不管是基本金属或农产品均将受惠于新兴国家城市化发展、内需消费持续上升的趋势。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市场认同此概念,资金也曾一度疯狂涌入上述领域,但之后发现城市化不是一天可建成,前期海量进入的资金显得盲目。当大型投机者经过一番资金炒作撤退之后,就只剩下个人投资者的一声叹息了。近期,资本市场正在不断修正市盈率偏高的大宗商品板块,以返还其更真实的长期投资价值。 重要的是,投资人须掌握相关的波段操作技巧,以大宗商品波动普遍大于市场平均的特性来看,当市场悲观时,不必过分忧虑;当市场乐观时,好比现在,冷静高抛低吸。举例来说,前期跌深的煤炭和铁矿石,可望受惠于中国发改委近期推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外,黄金突破每盎司1640美元之后,势如破竹,可选择在小幅拉回时,考虑逐步建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