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信社改革面临的挑战
2012-09-18   作者:陈道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号

  农信社目前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是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一个缩影。当前农信社面临的问题,既有农信社可持续商业发展模式尚不清晰、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存在一定冲突的问题,也有宏观经济变化和宏观管理(特别是监管协调)方面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产物。农信社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组成部分,具有内在的紧迫性。宏观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我国应尽快结合农信社及其服务对象特征,明确农信社的商业发展模式,并调整宏观和微观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之间的不适应状况,推动农信社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服务“三农”的效率。
  商业模式不清是农信社下一步发展的最大挑战农信社始终处于 “政策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要防风险、自身要利润”等多重不完全一致的改革目标下,处于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政策性支农顾此失彼的尴尬境地。
  我国农信社几经改革,主管部门不断变换,但农信社的政策性和商业性的职能仍没有清晰界定,农信社作为农村最主要、有些地区甚至是唯一的金融机构,仍承担着大量政策性职能和业务。农信社始终处于“政策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要防风险、自身要利润”等多重不完全一致的改革目标下,处于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政策性支农顾此失彼的尴尬境地。随着农信社历史包袱的化解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信社又面临着如何通过转型、确立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以服务于发展壮大中的“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问题。
  
  经济环境变化要求农信社尽快明确商业发展模式

  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首先是经济社会问题,其次才是金融问题。农信社从设立之初,就立足于“三农”。但工业经济的发展、“三农”领域的萎缩具有历史必然性。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原先的农村转化为城镇,原先的郊区成为市区,渔民失海,农民失地,传统农业不断萎缩。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转移,从事农业、渔业及畜牧业的人员逐步减少,部分山区甚至出现了“空壳村”。与中国大部分企业一样,部分以农业为中心的企业逐步壮大后,开始走向业务的多元化。
  与此相适应,农信社客户的资金需求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需要的资金额变大。二是资金使用的非季节性增强,周期变长。三是资金用途更加多元化。四是客户对象更加多元化。这表明,原有的支农信贷品种已难以适应农村多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县级法人联社由于资本金小、资金实力不足(单户贷款比例受限制)、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产品开发能力有限)等,已无法适应农村资金需求的变化。
  从金融运行特点来看,服务于工业和城市的大中型企业,与服务于“三农”领域以及小微企业,其适用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差距较大,对管理架构(治理机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大中型企业的业务较为复杂、规范,单笔金额大,因此更重视质押、抵押和企业财务报表的一对一审查。“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业务相对简单、不规范且单笔金额小,更加重视实际业务和现金流,强调大数定律以及信息技术和分散信用信息的收集和运用。在管理上,前者要求较完备的部门设置,强调规范和相互制约,后者则强调在严格流程和授权的前提下的灵活性。
  当然,不论是服务于哪类实体经济,金融行业都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金融机构都有做大做强的冲动。一旦金融机构无法实现最低的规模要求,就会存在自我萎缩的倾向。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一种重要原则是分散风险,需要在行业、个体上实现分散。将业务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行业,容易遭受地区、行业风险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服务群体的不同,将导致金融机构业务运行和风险管理模式的不同,但都需要通过必要的多元化和规模化实现可持续经营。荷兰银行及泰国的经验显示,多元化和规模化并不必然、也不应该与为特定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完全对立,两者完全可以通过必要的技术和管理协调。
  总之,农信社服务对象的变化,给农信社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重大挑战——农信社应建设成一个开放系统还是保留原来的封闭性?即是否允许农信社随着其服务对象的变化,实现经营地域的扩展,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和业务规模的扩大,以及管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的变化。
  这实际上是经济环境变化,给农信社发展提出了定位问题,是随着服务对象的成长而变化,还是专注于特定领域、特定发展阶段的服务对象。即使对于后者,还存在哪种方式最终更能有效满足特定领域、特定发展阶段的“三农”及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问题。农信社又到了需要尽快明确符合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运行规律、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的时候。

  金融市场竞争加剧要求农信社明确商业定位,加速改革提升效率

  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把触角延伸到县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金融及非金融机构,如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不断创设和发展。以小微企业和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P2P金融中介服务也在蓬勃发展。农信社在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中面临的竞争有所加剧。
  目前,在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城商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甚至股份制银行等都积极开展业务,农信社(农商行)不得不直接面对激烈的银行竞争。在农村地区,邮政储蓄银行逐步构成对农信社的竞争。如在福建省渔业较发达但经济欠发达的连江县,就已有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村镇银行、稠州银行等设立的分支机构。这些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拥有强大的系统支撑、技术支持、集约化的管理、丰富的金融产品,抢占了县域经济中优质客户、优质项目和优质资源,与农信社展开正面竞争,农信社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今年,人行已经实质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给传统的存贷款市场带来更激烈的竞争。从国际经验来看,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除了会在原有客户群体中进行价格竞争外,也会积极开拓新客户、新市场,特别是形成特色服务进行差别定价。县域经济是一个潜在的市场开拓点。农信社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既有机遇,也面临更严峻的市场竞争挑战。
  与这些竞争者相比,农信社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主要在于农信社点多面广,具有人缘、地缘等本地化优势。但农信社的资本金和资金实力弱,技术、系统、创新产品开发等中后台支撑能力较弱,人员素质较低,不具有规模优势,本身还存在行业管理和单个机构法人治理间的矛盾。此外,农信社还没有实现“轻装上阵”,不但承担政策性任务,而且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农信社作为县域经济唯一金融机构的时代正在结束,县域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使得提高农信社的服务效率已成为农信社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市场追求的是优胜劣汰的机制,不进则退。这要求农信社要尽快明确市场定位,理顺机制提高运行效率,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应当看到农信社的优势仍在“三农”。农信社所处的客观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决定了只有把资金投向“三农”特别是农民才能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统一。从福建省各县联社近些年的发展情况看,凡是偏离了为农村、农业和农户服务的方向,热衷于“垒大户”的联社,其资产质量就差;而一直把市场定位于“三农”、坚持支农方向、支农贷款占比大的联社,其资产质量相对较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去行政化”缓慢 农信社改革维艰 2012-08-21
· 农信社改革的固始经验 2009-07-24
· 农信社改革首战收官 第二阶段方案已提交 2007-08-16
· 农信社改革面临新形势冲击 2007-05-15
· 农牧民不能沦为农信社改革的“旁观客” 2007-05-1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