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稳中回落,在此背景下,企业景气度逐渐下降,小微企业则更加突出,导致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明显上升。而银行开展小微金融业务的热情却前所未有,各类媒体有关银行小微信贷的广告充塞视听,无论大、中、小银行,一拥而上。上半年,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投放小微企业贷款9332亿元,占同期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32.7%;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比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10.1个和5.9个百分点。昔日被银行视为雷区的小微企业,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香饽饽、聚宝盆,着实有点让人难于理解。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监管部门出台了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二是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不得不进行业务转型,推进客户结构重心下移;三是今年以来,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减少,商业银行必须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积极推进小微金融,既可能是主动的战略转型,也可能是形势所迫的无奈之举。不管是什么原因,关键的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风险如何控制,这是经营银行的首要任务。此前,银行之所以不敢深入涉足小微企业,根本原因就是小微业务风险高,难防控。在经济下行阶段,水更深、浪更急,银行偏要一个“猛子”扎下去,不知道将来还有多少能够浮出水面。 监管部门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是在履行正当的监管职能,但不能靠硬指标强行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是世界性难题,更何况是小微企业。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途径。如美国、加拿大、德国和日本等国家,政府都设置了中小企业管理局或类似机构,专司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对于这些企业融资,集政策性支持资金、金融机构商业信贷及社会风险投资于一体,政府主导,模式多元;对于担保方式也以政府担保为主,其他类型担保为辅;更重要的是针对小微企业和小微金融的法律健全,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商业银行自然也参与其中,但并不是小微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政府也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但更多的是依靠市场化手段,而不是强制要求。 其实,不是所有银行都适合开展小微金融业务,这主要是出于风险和成本的考虑。不同规模的银行有着自己相对适应的业务边界,这个边界是由该类银行的一整套与其规模和范围相符合的业务流程、运行机理、激励约束机制和系统最优设置所决定的。我国把企业分为大、中、小、微四类,其中所谓微型企业,可能本质上就是个体工商户,既无可抵押又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很难掌握真实经营情况。银行对这样的企业贷款,更多的是要依赖无法用硬指标来衡量的软信息,而获得软信息的成本很大,尤其是面对庞大的客户群体简直难以操作。用传统对公或对私贷款的经营模式似乎都不合适,发展草根金融,还需要专门的团队、专门的系统和专门的操作机制。 这样,可能越是大银行越缺乏灵活性,越不适宜开展小微金融业务。资料显示,在国外的银行业中,开展小微金融业务的主力是中小银行,更确切地说是小微银行、社区银行。当然也不乏例外,如美国的富国银行,不仅是在美排名前五位的大型银行,还是成功开展小微信贷的典范。但要注意到,富国银行成功的关键在于“做社区银行”是其核心战略定位,并以此配置资源、设定机制,而社区银行最适合服务小微企业。即使这样,2010年小微企业贷款只占富国银行信贷总量的11.7%,其他美国大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更是占比寥寥。在我国,不仅大型银行不可能有富国银行这样的战略定位,绝大部分中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也难于如此。富国银行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效仿富国银行,更多的还是要和我国的实情相结合,否则只能得其形,难于得其实,出现南橘北枳的效果。 大型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应该是综合化经营,这一点中小银行难以比拟。发展小微金融应该是中小银行业务转型的重点,尤其是城商行和农商行,由于地缘优势,更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难题,操作程序也更为简便易行,效率优势、成本优势更明显。而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城商行和农商行似乎对小微金融的兴趣并不高,更热衷于和大中型银行争抢大客户,倒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对小微金融高度重视,也出现了民生银行这样的行业标杆,未来股份制银行群体在发展小微金融方面可能成效更为突出。 如何防控小微贷款风险始终是影响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难题。从监管统计数据看,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比企业贷款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其中单户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比平均水平高出四倍。到明年小微信贷不良率可能更高,因此做好小微金融必须以守住风险底限为根本前提。从公开材料看,一些银行通过加强创新来降低小微业务风险,如产品创新、担保创新、机制创新以及提高风险容忍度等等。实质上,这些创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客户的风险,只是银行主观上设置了一些保护措施。面对高风险的客户群体,如果不能做到适度的信息对称,所有的创新都可能无济于事。 总之,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实控制好风险和成本,逐渐形成差异化的竞争特色,不应盲从,一哄而上。另外还应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客户,把小客户扶持成大客户,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放贷规模,下硬指标强行推动,那样基层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饥不择食,埋下风险隐患。最后还要选择好行业,把握好经济周期,顺势而为才能有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