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放松至基准利率的1.1倍,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战已经打响。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不断向前推进,我国银行业利润空间将被大幅压缩,少数商业银行将因此而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为避免现存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再次在银行业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建议决策层从现在起就未雨绸缪,提前为顺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构建必备的制度基础——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可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的外溢和扩散,而且可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
当前央行政策重点是利率市场化
央行在6月7日发布的“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调整利率浮动区间”政策公告中提出:(1)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2)调整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如果仔细揣摩公告的内容就会发现,将“降息”和“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合并在一个政策方案中同时推出,不仅可以实现刺激经济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两项政策目标,而且还能有效对冲政策各自独立推出所必然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两项政策同时推出,可大幅缓解单独出台“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政策可能对银行业造成的巨大冲击。
由于中国老百姓对存款利率高度敏感,银行之间很小的存款利差就可能导致“存款大搬家”。由此可推断,央行将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放松至基准利率的1.1倍,绝大多数银行会按照1.1倍的浮动上限向存款人支付利息,否则,存款客户很可能流失到其他利率给付更高的银行。另外,早在2004年,央行就宣布放开商业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
(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并将浮动下限设定为基准利率的0.9倍。根据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披露的数据,3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61%,远高于6.56%的贷款基准利率。其中,执行上浮贷款利率的贷款占70.43%,执行下浮贷款利率的贷款仅占4.62%。由于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落在远高于基准利率的区间内,因此,可认为目前贷款利率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下调贷款利率浮动下限不会对贷款利率的区间分布造成太大影响。
根据上文的分析,如果央行单独出台“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项政策,那么各档存款的实际执行利率很可能会全面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
(其中1年期存款利率最多可上浮35个基点),即使贷款利率重心不因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的下调而下降(实际可能会微幅下降),银行的利差空间也会因存款利率的全面上浮而大幅缩小——这将给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其年度利润可能因此减少2500亿元左右
(甚至更多)。现在同时推出两项政策,存款利率的上浮高度相比前者会大幅降低
(其中1年期存款利率最多上浮7.5个基点),这意味着银行业的利差空间不会被过度压缩,因此,对银行业造成的冲击有限
(预计此次政策调整可能导致银行业利润下降600亿元左右)。
其次,两项政策同时出台,不仅有利于刺激投资,而且可避免单独出台“降息”政策可能对消费造成的伤害。
两项政策同时推出后,各档次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重心将整体下移,企业和个人贷款的利息成本会因此降低
(尽管降幅不会太大),从而有利于刺激投资。另外,两项政策同时推出后,除活期存款外,其他各档次存款的实际执行利率最终都可能高于降息前的利率。因此,此次看似对称的降息操作,实质是非对称降息操作:政策推出后,不仅不会使居民的利息收入因基准利率的下调而减少,反而可能因存款实际执行利率的上升而增加,长期看,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
由于之前公布的4、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已下滑至8%以下的偏冷区域,因此多数人认为此次央行出台“降息和调整利率浮动区间”政策的重心是“降息”,即通过下调利率,尽快扭转经济快速下滑的趋势。但笔者认为,从政策效果看,“推进利率市场化”才是此次政策调整的主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