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环境如何,直接决定着金融血脉是否畅通、金融市场是否活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山西省运城市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初步扭转资金外流、失“血”严重的状况,金融市场日趋活跃。2011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05亿元,增速由上年的1.95%提高到16%,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181.7亿元,增长74.4%,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
夯实基础 健全体系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需要遵循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确保金融业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因此,必须把建立健全金融运行的保障体系放在重要位置,夯实发展基础。
健全组织体系。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运城市成立了金融工作领导组及金融生态建设领导组,出台了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信贷融资奖励办法等文件,引进了晋商、浦发、华夏、交通、民生等股份制银行,初步建立主体众多、功能互补、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的金融组织体系。
健全诚信体系。诚信是金融运行的生命。运城市把诚信建设融入信用建设战略,贯穿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全过程,通过建立个人、企业信用档案,完善信用信息库应用功能,健全信用认证、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了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损的氛围,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了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
健全担保体系。担保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担保体系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运城市着眼于解决担保机构偏少、担保形式单一的问题,积极整合市、县(市、区)两级担保资源,引进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中联钢担保公司等大型担保机构;各县(市、区)普遍成立了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初步形成了市、县(市、区)两级较为完善的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强化保障 完善机制
机制管根本、管长远。从根本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建立和完善良好的金融运行机制。
完善对接协调机制。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只有深化对接、密切协调,才能更好合作、取得实效。运城市在定期开会、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金融入企,送贷进厂”的跟踪协调机制。分管副市长和金融、担保机构的负责人进厂入企,进行沟通交流、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消除合作壁垒,巩固和扩大金融合作成果。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扩大信贷投放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直接目的。针对贷存比长期偏低的现状,运城市以国家规定的贷存比为上限,制定了逐步提高贷存比的指导性意见,出台了相关奖励办法,市财政每年拿出奖励资金、担保风险补偿资金、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贴息基金,专项支持;同时,把财政资金存放与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力度大小挂钩,把政府贴息资金与银行对龙头企业贷款的实际到位资金挂钩,有效激发了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的积极性。
完善服务提效机制。着眼于创新产品、减少环节、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改革和完善服务机制。运城市先后推出“订单融资”、“融货通达”、“速贷通”等数十个新的金融产品和信贷业务;通过争取贷款审批权、简化贷款程序、打造流程银行,使小微企业授信审批和办理贷款时间由过去的1个多月普遍缩短为5至10个工作日,获得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数量增长30.1%,贷款额增长74.4%;大力实施农村小额支付结算“村村通”工程,打造国库服务“直通车”,把金融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