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病不懂病因治不好,知道病因,也并不一定好治。A股大盘股受压、中小盘股高估值的股价结构扭曲就是这样一例。从理论上说,取消供给管制,放手让企业大量上市,股价必然会跌到一个供求平衡的水平,市场也就会校正估值扭曲,壳资源也会失去价值,市场肯定可以置于死地而后生。但是,这既意味着已经伤痕累累的投资者要蒙受进一步的巨大损失,也意味着监管者要承担股市暴跌和规则改变的结果和责任。这显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
有人说,这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全流通的结果,目前是在为全流通付代价。这说法不能说全无道理。所谓欠债总是要还的。但更准确的说,全流通解决了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问题,但那次股改我们没有相应解决A股的股价结构扭曲问题,这就构成了当前二次股改的挑战。
我们曾经的股权分置市场是一个狭小、封闭、大部分股不流通的市场,它与国际规范股市格格不入,与计划经济类同,要靠一系列行政调控价格和供求的体制去维持市场运行。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同股不同权、产权界定不清的问题,将A股带入了同股同权的全流通的时代。全流通既显著增加了市场厚度和活力,也大大增加了企业上市套现的诱惑力。如果我们因势利导,在股改全面展开之后,相应放开对证券市场的价格管制和供求管制,允许和推动已经开始逐步解冻的大盘蓝筹股进入流通,我们本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2007年股市的狂热和泡沫,让一个全流通的市场由价格和供求关系自己去调节运行。
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如果我们不想也不可能退回到股权分置时代的封闭市场和计划调控,那么今天能够选择的,就是如何以一种可行的方式实现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这就是二次股改的任务。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即一次股改主要解决了股市的产权界定问题,那么二次股改即发行审批制度的改革就是要解决股市运行体制的市场化问题。反之,无论以什么名义,无论有多么聪明,对市场进行人为行政干预的所谓“改革”越多,只会使问题更加积重难返。
股市运行体制的市场化包括新股发行、再融资发行和重组退市的市场化。所谓市场化,就是让价格和供求自己去调节市场,而不是依靠人为管控和行政干预。这里的核心就是如何解决市场化的休克疗法与市场承受力的矛盾。
二次股改的全部要诀是要放弃行政干预,做好机制设计。因为人为干预价格和供求必然导致市场扭曲,但是市场门槛的搭建从来是要靠人主要是监管者来设计的。面对一个已经严重扭曲和供求失衡的市场,显然不能蛮干盲动,关键是设计好新股发行、再融资发行和重组退市这三个门槛。
正如当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样,在一次股改后的全流通市场上,股市运行体制相应的全面市场化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只有市场化,才能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