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指跌到2047点。不仅2132点的所谓“钻石底”轻易攻破,连2100点也毫不留情的击穿,再往前看,2000点能否保住,谁也不敢断言。8月底,中国A股总市值为20.83万亿元,比6月末的21.2万亿元又减少3642亿元,令人心悸的是,指标性的数据——20万亿市值近在咫尺,稍不留心,下个月我们或许告别“20”时代! 我们已经数不清监管层发布了多少制度创新、加强监管、维护资本市场投资者利益的所谓利好。遗憾的是,这些创新或是利好,没有哪个发挥了积极作用,没有哪个能对跌跌不休的态势起到一点,哪怕是稍微减速的功效。 中国人好谈宏观,从经济学家到政府经济官员,总喜欢拿宏观经济形势说事。股市不好,当然会说整体经济形势不乐观,会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这些是不是理由?也是,也不是!毕竟,中国经济还有7%以上的增幅,这在世界各国都是相当高的,不至于对资本市场有那么大的影响。看看经济表现远不如我们的美国和欧洲,股市走势大致平稳,股民的利益并未太受损,甚至还会有所盈利。美国道琼斯指数,8月份稍有起伏,月末又冲过了13100点!欧洲主要股市,跌幅也都有限。我们的股指竟然出现了月度四连跌!显然,光说宏观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人好谈制度,尤其以制度创新为时髦。在做成“夹生饭”的中国股市,动不动就以制度说事,谈不了两句就要归结为制度创新——监管层和经济学家都是如此,政策出台和救市引导,也以制度创新和制度完善作为最大的亮点。这些说法对不对?这些政策该不该出台?对,该出台,但在已经病重体弱的中国股市,治本固然重要,治标也不能忽视,该打强心剂急救的时候,还要它去长跑,岂不是逼人去死?该给它输血救命时,还要它加强锻炼,甚至还要献血,股市焉能起死回生?至少,在治本的同时要想到治标,先活下来比未来长得健壮、长得漂亮要更紧迫。 中国人关心救穷,不体谅救急。甚至,还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古风。中国股市监管层是否有这般不受“嗟来之食”的豪气?更高决策层是不是还没有股市现在需要救穷、更需要救急的紧迫感?应该出台怎样的政策才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至少,我们看到的结果不令人满意。救穷和救急不能截然分开,但也不是完全一致。救急,更多地显示的是一种“救济”,是一种应急措施,是让人尽快度过最困难的阶段以求未来。现在,中国股市缺资金,需要适当宽松的银根,需要机构投资者的支持,需要政策更放开,需要税收政策的支持。在资金几乎断流的情况下,不去救急,中国股市谈何复苏? 中国人好谈大势,不怎么认真研究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而后者,才是股市调控和发展的根本,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程序左右得失。举例而言,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是一条基本操作原理,在商品市场,不研究供求关系、不调整产能与市场需求关系,必败无疑;然而在资本市场上,宏观决策部门却无视供求,无视市场的熊牛,新股发行不止,明明是一个非完全市场,却把责任全部推给“市场”;在市场极度缺血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各种形式的新股上市和再融资继续狮子大开口,市场风声鹤唳,圈钱公司股价必然大跌。市场经不起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折磨,终于陷入跌跌不休的轨道。 在一个又一个的调控政策、制度创新政策推出后,股市依然不给面子,跌势不止,监管层一定觉得比窦娥还冤。笔者以为,病去如抽丝,在大病不已的中国股市,不要对未来出现根本性好转给予太乐观或太快的预计。对监管层而言,操作层面(不是指企业运营,而是政策对路)的过程和效果远比大力推出“新政”更重要。救穷勿忘救急,制度创新与“输血养身”并重,中国股市才有可能摆脱危机;正如面对一个渴极了的游客,给他一台掘井机实在是远水不解近渴,不如给他一瓶冰可乐。体力恢复了,劲养足了,再谈挖井才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