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初,开学那点事总会占据舆论的中心,今年也不例外。这两天,某地学生自带课桌上学的事被传得沸沸扬扬,各种图片和评论在网上满天飞。与此同时,某校学生一年需要买9套校服的事也被人“挖”出,被嘲讽为“怎么穿也穿不完的校服”。 将两件事放在一起,不难看出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当“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民族未来意识,遭遇课堂无课桌,学堂无老师的尴尬;当“知识改变一切”的梦想与期待,遭遇残酷的现实困境,我们必须正视,在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有些地区教育仍旧那样“寒酸”,孩童的“希望之门”还不够宽,不够亮堂。这其实早已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一些知名大学里,农村地区学生入学比例逐年下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通常来说,农村地区学生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有改变命运的冲动,他们的表现也会比娇生惯养的城市孩童更优秀些。然而,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的差别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能够依靠个人努力来弥补的,否则有可能成为“天堑”,变得无法逾越。 记得某大学自主招生,来自农村的孩子普遍对题目不适应,因为题目本身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和经验积累。试问一个连iPad都没见过的学生,你怎样让他回答,“你会用iPad做什么?你如何看待乔布斯?”这就像每天自己背着课桌上学的孩子,永远不会理解为什么校服要有9套? 其实,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偏失。当教育披上经济的外套,教育本身被某些人异化为赚钱的工具,重复购买的校服和屡叫不停的辅导课一样,都是某些人敛财的名目而已,至于穿不穿,有没有用,这全都无关紧要。而对一些家长来说,教育也只是彰显自身地位的另一张名片,小孩只要上名校,只要有面子,几十万的赞助费都乐意交,遑论几套校服? 可怕的是,当教育越来越功利性,社会资源向利益最大化流动的本性就会显现。这会导致一些地方资源越来越稀缺,而另一些地方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各方利益角逐,各种丑态百出。如果沦落至此,那教育就不仅仅是“寒酸”,而是让人“心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