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半时间新增的240家三级医院被摘牌,一场医疗领域的GDP运动被叫停。近日,卫生部要求开展三级医院评审
“回头看”,2011年后新增的三级医院被视为无效,挂着“三级医院”招牌的“大医院病”再度引起社会关注。 我国医院等级评审启动于1989年,综合医院按任务和功能,由低到高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三级医院的明确定位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医院。而每级则根据医疗水平及设施条件等,又分甲、乙、丙三个等级。目前,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国内地对医院实行“三级六等”的划分等级中最高的一级。
在我国的现有医疗资源中,大医院属于金字塔的塔尖,主要从事疑难杂症和科研教学的高端医疗服务。在新医改前,我国的财力和人力并没有向基层医院倾斜,而是倾向大医院,比如评职称,大医院总是比小医院的指标多,更多高级别、经验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纷纷挤进城市大医院,大医院也纷纷争上高精尖医疗设备,致使大医院成为垄断医疗资源的“寡头”;在所谓“市场化”的名义下,大医院的干部病房、特需门诊等优质医疗资源更多地被“权贵”所占有,而普通人看病却一号难求。 “大医院病”一度遭人诟病,为此三级医院评审终止了10多年。新医改以来,为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卫生部于去年再度启动三级医院评审,并把三级医院评定工作重点放在县级医院。 但评定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优秀医疗人才缺乏的县级医院被评为三级医院有名无实,城市公立医院也借三级医院再度评审之机向大医院扩张。政府投入的公立大医院大肆扩张的结果,会对民营资本投入医疗领域产生挤出效应,加剧公立大医院的“寡头垄断”,造成政府投入的低效和浪费。 根据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的规定,医疗收费应与医院级别挂钩。级别不同,门诊挂号、住院床位收费等都应有所不同,以适当拉开档次。据悉,三级医院收费标准比二级高出约30%。此外,可以购置更加高端的设备,享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资源。可以说,在种种因素的驱动下,近一年半以来,地方二级医疗机构升为三级的超过了240家,有的甚至直接成为三甲,医疗领域的大跃进引人注目。 三级大医院通过购买“高精尖”的设备,既可获得政府补助,又能用设备给医院带来收入,却增加了患者和政府的负担。从这次三级医院评审可以看出,优质医疗资源和病源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的趋势仍然明显,不利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医疗资源向三级医院集中,造成的问题由来已久。比如,仅北京一市,就集中了超过48家三甲医院。这一方面造成本地和周边的社区医院、低等级医院病源不足,另一方面,来自全国各地的病患拥挤在若干著名大医院。 目前,虽然基层医疗单位在数量、分布上已初具规模,但是,大医院垄断种种医疗资源特别是医疗人才资源,高级医疗人才资源在基层严重匮乏,诸多因素限制了医疗服务水平的均等化,直接导致广大病患拥向大城市、大医院,在辗转求医的辛苦过程中,时刻感受着
“看病难、看病贵”。 卫生部已明确表示,一些省份没有依照合理的卫生规划布局三级医院,甚至每10万人就配置一家三甲医院,其做法会破坏整个医疗服务网络。未来公立医院级别评审关注的重点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从行政化的粗放管理转向信息化的精细管理。 除了严格大医院过度扩张造成医疗资源分配不公之外,可以借鉴国外把大医院、著名专科医院设在远离市中心、远离噪音地方的做法。不妨把我国大城市的一些大医院分家、搬家,把过于集中、造成浪费的医疗资源分散到城郊、县城,使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获得公平的医疗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