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扩大内需难度加大的背景下,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无疑被赋予了更多的积极意义。据媒体日前报道,在历时8年的争议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在今年10月推出。据悉,国家发改委已经完成了
《方案》初稿的起草工作,目前正在深入征求部级以上官员对
《方案》的意见。 收入分配改革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不过就当前而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呼吁要进行收入分配改革,而在于如何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据透露,《方案》共涉及十大问题,包括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工资正常增长和最低工资标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分享制度、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以及公务员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等。 对于当前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路和路径的阐述,相信很多人是表示支持的。但是,为何历时8年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会迟迟难产?最大的原因在于它牵涉到了各个部门利益的博弈,各部门对收入分配改革的意见分歧依旧较大。据了解,负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部门包括: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人社部、央行、国资委、税务总局、统计局等。
提高国企特别是垄断央企的利润上缴比例,限制国企高管和部分员工过高的薪资水平,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长期难点和焦点问题。虽然中央已经在多个文件中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大多数部委均赞同《方案》应规定通过较加大幅度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以弥补社会保障等民生开支的资金缺口,但是也有相关部门表示反对。国企利润上缴的比例到底是高还是低?据统计,2009年国企实现利润1.3万亿元,2010年国企盈利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37.9%,利润上缴比例应为5%—10%,但2009年的上缴比例仅为6%左右,2010年更是降至2.9%。而目前上市公司向股东分红的平均比例在40%左右。在其他一些国家,国有企业上缴的红利一般为盈利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有的甚至高达盈利的80%—90%。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企上缴的红利目前主要在企业体系内部转移,没有明显惠及民众。《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预算报告》显示,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为800.61亿元,支出769.54亿元。其中,723.6亿元又以各种名目返回给了央企,而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的只有40亿元,仅占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5.2%。因此,有关部委的学者建议,《方案》应明确规定将国有企业利润上缴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还要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直接纳入公共预算,并且只能用于社会保障和民生支出。 显而易见,当前的收入分配改革之所以难产,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然而,收入分配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所以,不管国企、央企目前争议分歧有多大,改革是唯一出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不可等闲视之,否则将加大中国整体改革和社会稳定所面临的风险。笔者认为,在改革过程中,要遵循“有进有退”的原则,一要打破垄断,进一步推动降低行业的进入门槛,促进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二要体现机会平等的内涵。只有从起点上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问题,才能使得二次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