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降到8%以下,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实际上,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目前仍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我们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跳出单纯技术性分析的窠臼,以改革创新破解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
一个预料之中的增长速度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这是一个预料之中的增长速度。这么说的原因在于:第一,世界经济不仅没有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而且形势更加严峻复杂,还看不到走出本轮周期的迹象。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一个国家要独善其身是不太现实的。7.8%的增长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是比较高的速度。第二,由于居民消费存在诸多后顾之忧,如住房、社保、医疗、上学、就业、通货膨胀问题等,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第三,在外需和国内消费需求乏力的情况下,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而目前又处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效应的尾声阶段。第四,“十二五”规划纲要主动地把经济增长速度调整为7.5%,表明这个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7.8%的增长速度符合预期目标。所以说,7.8%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预料之中,具有合理性。
科学判断当前经济形势需要转换思维方式
如何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如何实现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这需要转换思维方式,从更深层次上认识问题,其中尤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经济的“自然增长率”问题。
经济的“自然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组织水平和制度环境下,不受紧缩政策或扩张政策等外来因素的干扰,本身固有的增长率。这样的增长率是与既定条件相协调的,是既定条件下的一种均衡。改变自然增长率的关键是技术创新或组织变革。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把经济增长分为起飞前的准备阶段、起飞阶段、起飞后持续增长阶段,强调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围绕新技术建立新的、充满活力的管理组织,需要新的工人,需要新的融资和销售方式。这些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
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这是我国经济的起飞阶段。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的起飞创造了条件,它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闭僵化的体制,让我们得以了解外面的世界,沿着世界产业发展轨迹前进。后发优势使我们可以跟随世界产业发展的潮流,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迅速发展起来。此外,发展之初GDP盘子小,容易提高增长率。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可以说我们已经走过了快速发展阶段。我们已经有了一个与发达国家大体相当的产业布局,但我们的产业技术层次偏低。当产业空间相对饱和的时候,进一步发展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开拓新的市场来实现,而不能靠“膨大剂”扩张原来的产业。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反倒是不正常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低得多,但增长的绝对数和质量并不低。
曾经的高速度使我们陷入“速度情结”,容易诱发拔苗助长式的政策,错失调整结构的良机,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的特点及其自然增长率。
第二,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增长?
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跃上新水平,要求我们弄清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增长。真正的经济增长是靠创新、有产业支持的实体经济的增长,是有质量、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为社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经济增长,而不是靠“膨大剂”催大的经济增长。
很多经济学经典成果把创新与经济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熊彼特认为创新催生新的产业,新的产业引领经济发展。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大约从1783年到1842年是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这是第一个长波;第二个长波是从1842年到1897年,是所谓的蒸汽机和钢铁时代;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是电气、化学和汽车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时代。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行了长期、细致的统计学意义上的考察,并在《长期运动》一书中作了与熊彼特几乎一致的论述,“在许多工业中,在某个时期,基本的技术条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当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发生时,一个时代就开始了。”他举例说,18世纪8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和生铁生产,19世纪美国的钢的生产,19世纪80年代的制钢工业,19世纪20年代的炼铁(比利时),19世纪60年代的石油和19世纪70年代的铅(美国),在这些案例中可以观察到一个革命性发明和发现被用于工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就成为新阶段经济增长的引擎。熊彼特和库兹涅茨依据丰富的经济史实告诉人们,正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催生了一个或一群新兴产业,继而带动了经济一个时期的发展,这就是真正的经济增长。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世界性的经济发展来源于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我们应当追求真正的经济增长,真正的经济增长来源于微观层面的企业,宏观层面只是为其创造好的环境。
第三,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下行?
既然当前的经济下行是符合“自然增长率”的,也就是符合经济规律的,那么就可以认为,经济下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当前的经济下行起码有如下的积极意义:一是可以强制性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企业对各种约束条件变化的反应,是对市场压力的反应。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萝卜好卖不洗泥”,企业没有创新、调结构、转方式的压力。马克思所指出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契机,讲的正是这个意思。二是可以促进兼并重组。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兼并重组甚至破产,可以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淘汰不能有效使用资源的产业和企业。这正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奥秘所在。我们应抓住经济下行的时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和改革
宏观经济政策是短期的经济调控措施。从长期看,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真正认识到唯有创新和改革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创新,寻找新的引领经济增长的产业兴奋点。世界经济之所以迟迟没有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原因可能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还没有出现新的引领经济增长的产业兴奋点。历史证明,要在经济起飞后保持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反减速的斗争,也就是要在旧的主导产业出现减速时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形成新的产业兴奋点,其实质就是创新。创新不同于发明,创新的归宿是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新不是号召出来的,而是来源于体制的激励。市场经济下的创新具有强制性,因为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或企业家。研究发现,创新的最关键因素可能并不是人力资本,而是市场机制。正是市场经济促进了技术进步,进而把技术进步变成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支持了教育的普及。市场机制不仅提供了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激励,而且刺激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创新成为经济主体的自觉行为。既然创新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制度性激励,既然市场经济使创新成为一种常态,那么为了创新,我们就必须继续推进旨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造就企业家并把企业家的精力引导到创新而不是寻租上去。如果企业家们的财富来源于创新,他们就会成为时代的楷模,社会就会涌现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和创新者。如果企业家通过体制和政策方面的漏洞寻租获得财富,那就不仅不会促进社会进步,而且会贻害社会。减少审批可以减少寻租,因为审批是让审批者去判断市场机会,而市场经济是放手让企业家去判断。稳定的政策有利于创新,因为稳定的政策可以使企业家形成长远预期,产生长期行为。此外,有必要倡导冒险精神,因为任何创新一开始总是表现为与传统的不一致。
减税的效果好于扩张性政策。市场经济下应对危机的历史证明,减税的效果好于扩张性政策。在历史上,长期实行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的结果多会发生滞胀,典型案例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英、美等国的滞胀,还有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滞胀。这次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的一个基本原因也在于此。因为危机的根源就在于产能过剩,而扩张性政策只是表面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实则是靠“膨大剂”扩张原来的产业,必然造成进一步的产能过剩。而且扩张性政策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容易出现短期行为和政绩工程。实行减税则可以藏富于民、藏富于企业,让老百姓敢于消费,让企业有资金创新发展。只有消费拉动的投资,才会成为高质量的投资。通过企业创新和老百姓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正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