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新一轮地方版的投资“竞赛”开始了:近期,陕西、贵州、重庆、长沙、山西等各种地方版投资计划次第出笼,有“好事者”统计,地方版投资总额超过7万亿,远超过2008年中央4万亿的投资总额。难怪有人惊呼:A股市场的基建股盛宴又要来临? 且慢!无论这7万亿的地方版投资是投向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投向东部等沿海发达地区的新兴产业,其资金来源、效果评估、风险监测、投资效率甚至程序正义等诸多方面,都让公众不免产生疑问。 这一次地方版的7万亿投资计划,和2008年的4万亿显然有着诸多不同之处。4万亿是由中央政府审批项目、制订计划,然后由各地方政府去落实。此次地方版的7万亿投资计划,是中央放权,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具体计划。如果说上一次是“自上而下”的话,这一次则类似于“自下而上”。 尽管各地方政府豪气干云地推出各种版本的投资计划,但公众的第一个疑问是:钱从哪里来? 众所周知,在房地产紧缩性调控的政策背景下,作为地方政府“命根子”的土地财政收入不断下滑,同时,企业整体盈利下滑,地方政府的税收减少,一些中西部地方政府甚至入不敷出。敢于掏出“大手笔”的投资计划,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无外乎两种:一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二是发行地方债。但问题是,如果这些投资计划日后投资效率极低,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比如投向了没有希望的产业,或者被大大小小的官员“截留”,那一地鸡毛由谁来收拾?问题进一步延伸,投资失败后,银行的烂账谁来买单?除了纳税人,还会有第二个替死鬼么? 此外,这些动辄数千亿甚至过万亿的地方投资计划,是否真的是地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目前看来并无科学的论证。以长沙为例,长沙市去年全年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只有668.11亿元,这意味着,8000多亿元的投资项目需要该市十多年的财政收入。而号称将投资3万亿元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贵州省2011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330亿元。此种现象,跟牛市里的无风险意识者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撑死胆大的,问题是,牛市曲终人散,那些无风险意识者也往往死得最惨、最难看。 公众的第二个疑问恐怕是:这些钱到底要投向哪里? 对于东部等沿海发达地区来说,如果这些钱真正是投向能够代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那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试问:到底哪些才能成为未来拉动经济的主导型新兴产业? 事实上,目前提出的各种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只是政府层面根据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律所作的预判。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总有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在起初阶段,产业发展也许更需要的是共识、科学决策、人才梯队、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不是“大手笔”的投资计划。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资金投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人才和科学规划。动不动想着通过砸钱来促进某个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简单粗暴的拍脑袋式做法,也是对纳税人资产的极端不负责任,更是对公众监督权的漠视。 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地方投资计划可能更多的是投向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传统产业,这些产业不少都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显然也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不合拍,投资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更何况地方政府的投资“竞赛”,很多都是政绩工程驱使下的头脑一时发热,这些钱能否募集到位?投下去的项目能否产生合理回报?是否环保达标?恐怕地方官员们并未真正想清楚。有专家就表示,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而言,比下滑跟可怕的,是地方政府在稳增长的烟幕下争相拿出庞大的投资计划,从而把后遗症留给子孙后代。 再者,在目前法制化和市场化并非十分完备的中国经济环境中,最受益于庞大的地方投资计划的,恐怕还是与地方政府利益密切相关的央企及地方国企,至于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面对地方政府来势凶猛的7万亿投资计划,一些股票投资者天真地以为,A股市场上,将掀起一股基建股和与投资相关个股的炒作高潮,换言之,地方政府的7万亿投资计划,将成为救赎A股的功臣。然而,如果想清楚了上述几个问题,还有人会认为,地方政府的7万亿投资真的能成为拯救A股的救命稻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