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过去我国行政审批过多,各级政府干涉过多,市场缺乏活力。现在我国处于经济增速下滑、加大力度“稳增长”的关键时期,搞活市场、放水养鱼、给市场以宽松环境,为市场主体自由经营决策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将政府权限由审批变成备案,由备案变成取消,尽可能缩小政府对市场干预的范围,这是改革的总体方向。 此次“减”、“放”、“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有助于加快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行政审批,也反映出政府驾驭经济的能力在不断增强,调控能力越来越强。取消行政审批表明目前已有一部分生产要素完成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企业的自营度在加大,被行政审批抑制的需求将得到增长,打破约束生产力的藩篱,对“稳增长”作用重大。 此次放权行动表明中央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关心,毕竟我们要依靠出口导向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已过去,只有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增强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激发内在的潜能,推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这才是放权的关键和目的。 经过多年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民营经济活力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现象始终存在,仍然没有解决国进民退,国有经济垄断资源配置的问题,这也是当前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最大的阻力因素。 此次国务院把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重点放在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小微企业发展的领域。只有加快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通过激发它们的活力来扩大社会投资,真正回归经济本身增长最有力的制度安排,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不仅对短期经济有促进作用,从长远看也是有利的。鼓励民营资本和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将会促进取消行政审批领域产品服务供应量的增加,供应的增加会带来价格的下降、消费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走向良性增长。 实际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早在2001年就已全面启动,国务院已先后5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但是由于各审批部门并不愿意放弃种种行政审批权利,导致这项工作进展缓慢。 放权行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权力部门长期以来养成了“权力定势”,一旦取消、下放与合并,会带来一些习惯性的势力阻碍。还有如何用好“放活”出来的权力也是一门学问,既需要进行试点探索,也需要创新尝试。中国顶层建筑需要决断如何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提高行政效率,政府需要给出决断的勇气,要改革就要彻底,不能瞻前顾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