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博物馆的存在,本身就缺少理由。或许,更该追问的是,为什么烟草博物馆能挂上各种“先进单位”的金字招牌? 从“烟草希望小学”到“烟草院士”,烟草业从来就有不惧人言、冷眼向洋的气质。近日,高调的烟草再次引发公众质疑。位于上海的中国烟草博物馆,竟被授予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科普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烟草博物馆耗资巨大,肯定不会自曝家丑。名人与烟草、精美的烟具、悠久的历史……这些无疑塑造了一种正面形象:烟草是艺术的、文化的,吸烟是雅致的、高贵的。即便谈到控烟,也是说“吸烟利害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甚至以被证伪的信息直接为烟草辩护。这与其说是博物馆,不如说是烟草业的形象广告。正如专家调查显示,在这样的“营销”下,博物馆参观者对烟草的评价变得更正面。
西方语言中的博物馆,语源是希腊文的“缪斯”——掌管科学与艺术的女神。博物馆本就应是文化与知识的殿堂,传递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即便有为“恶”而建的博物馆,如大屠杀纪念馆、战争纪念馆等,其目的也是为了让人记住恶而去褒扬善,绝不是淡化甚至美化恶行。可以说,烟草博物馆的存在,本身就缺少理由。更何况,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博物馆还应是“不追求营利的”“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的机构。
或许,更该追问的是,为什么烟草博物馆能挂上各种“先进单位”的金字招牌?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例,按相关规定,这样的场所应是能“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烟草博物馆堪能担此重任?更不用提“吸烟有益健康”这样的伪科学在科普上的负面效应、“吸烟危害不大”这样的假理念对未成年人的戕害了。如此明显的不合理,不知是相关部门缺少明确科学的认知,还是背后有着难以言说的利益交换?
烟草相关的机构和企业,之所以能一直保持着高姿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税收等方面的“重大贡献”。在很多地方,烟草成为重要收入来源,比如云南,“烟财政”一度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七成。在GDP成为地方官员政绩的情况下,烟草这样的“钱袋子”,肯定具有强势话语权。烟草博物馆穿上各种“先进单位”的马甲,或许正说明了烟草业为何能高调参与社会生活,为自身寻找合理化证据。
即便我们承认,在当前阶段,烟草有其存在理由,这也不能成为大张旗鼓宣扬所谓“烟草文化”甚至是变相进行营销的口实。即便有高额利润,烟草业也不能因之沾沾自喜。作为一个对公众健康、对社会发展都有着巨大负面作用的产业,必须保持谦卑的姿态,遏制自身发展的欲望,减少烟草的社会需求量,这才是烟草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