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因适应工业企业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而产生。运营管理是企业三大主要职能(财务、运营、营销)之一,企业通过运营管理把投入转换成产出,出色的运营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同工业企业运营管理一脉相承,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涵盖了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股东创造财富、为自身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全部过程。银行通过运营管理来完成各种经营要素、经营项目的排列组合,以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充分借鉴工业生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基础之上,率先在银行业兴起一轮业务转型浪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他们普遍采取前后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后台集中运作和管理的方式,通过后台完成主要的业务处理。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实现条件。全球主要银行普遍在运营管理领域引入工业化作业方式,采取全球或区域共享的后台中心集中作业的模式,实行前后台分离、业务分段集中处理和端对端贯通操作的方式,在总行或区域后台中心完成主要的业务处理,形成“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运营模式。 目前,国内银行运营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运营体系不能适应银行总体战略的要求。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总体战略目标都期望在未来跻身国际知名或世界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要能有效消除一切内部不增值或负价值的活动环节,改善运营效率,还要能主动为银行创造竞争优势。 其次,运营模式无法有效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金融市场上,差异化的客户服务成为各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议题,各大商业银行更加珍视客户关系,提升客户满意度,但传统的“网点全流程、柜员全功能”营运模式,与“以客户为中心”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再次,运营能力难以适应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需要。目前,金融市场新产品增长迅猛,其交易规模、交易渠道和处理方式等都大大增加了银行运营的复杂度。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也从基本的流动性、安全性向信息化、便利化、时效性和高效性等进行全方位转化。这些都需要银行具备高效、快捷、安全的运营能力。 最后,运营作业不能有效释放营业网点的价值。网点作为最昂贵的渠道,应成为银行的产品销售中心。但当前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受传统业务流程制约,营业网点仍把精力主要放在低附加值业务及低价值业务处理环节上。因此,要想使最昂贵的渠道转化为最有价值的渠道,只有通过运营改革,精简网点业务流程,有效消除或减少低价值活动,网点才能真正实现转型。 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涉及对部门管理边界重新界定、操作系统进行适应性优化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从总行到分、支行逐级建立运营管理部门,搭建起运营管理工作的组织架构,借助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全行业务流程、作业模式和相关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与再造,建立若干强大的后台支持中心,逐步实现业务集中处理。创新运营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建立技术先进、内控严密、运作高效、响应及时的运营操作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现代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建立中心化、工业化的运营支持格局,通过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来提高核心竞争力。采取的路径大致可归纳为:业务的后台工厂化和集约化处理、流程的优化和再造以及风险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管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