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上海书展,看到不少以“上海”为卖点的书籍,翻一翻,水准参差,有好看的,有时尚的,有实用的,也有晦涩的、小众的。一份《白相大上海手绘旅行指南》,那清淡的配色、卡通化的笔触、可爱的字体,在一众浓墨重彩的旅游书册中脱颖而出。想起家里有好几张手绘地图,都是去各地旅游时带回来的,倒没见过上海出版过如此“萌物”,毫不犹豫下手。
回家拆开旅行指南外封的塑料膜,其包装是一个纸盒,与明信片包装相似而体积约为两倍,里面装的除了一张手绘旅行指南,还有两张明信片和一枚名片大小的放大镜,15元的售价不算贵。旅行指南的一面是手绘样式的上海市区地图,或者说以地图为蓝本的景点地标,分“购、赏、逛、吃、娱、交”六个类型。每个地标一幅手绘“大头照”,配一个文字框,说明其中英文名称、简介和交通方式,并用不同颜色标明景点类型。另一面是轨道交通示意图,和文字介绍上海各种“好白相”所在,如传统的陆家嘴、豫园、外滩,时尚的艺术仓、潮街潮店,有的地点连笔者这个本地人看了也想去一去。地图只标出若干条主干道和著名道路,提示的交通方式以轨道交通为主,一般格式为“×号线××站
步行5分钟”。看来要找到准确地点,要么配一张真正的地图一起看,要么勤于开口问讯。
一张手绘地图,广告的意义和纪念的意义,要大于指路的意义。这正是它的卖点。
广告的意义,即是快速将这座城市的游玩亮点告诉旅行者,方便按图索骥。而纪念的意义,更是长久。很多旅行爱好者,所到之处喜欢带一份地图回家。在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的中国,地图的保质期太短,过一年半载就得买份新的了。若论收藏,单独一个版本恐怕也没多少保值升值潜力。所以,旅行者带回家的地图,是当作纪念品。一个街名、一幢建筑,附着着当时一份记忆、一片心境,过多久拿出来看看,都会“重播”刻印在心底的那瞬间影像。
无独有偶,在微博上流传起“上海高校手绘地图”。一幅幅手绘图,是学长们为即将入校的学弟学妹们指路吗?不如理解成临近毕业的学子,试图将四年美好时光通过笔尖镌刻进记忆,纪念自己的青春。
由于广告意义和纪念意义大于指路意义,手绘地图的各部分可以分解开发成各种衍生品。笔者上到《白相大上海手绘旅行指南》的网站,发现手绘地图被做成了丝巾、提包、笔记本等。看到提包,笔者想起了两个包。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流行全国的人造革旅行包,上面印着“上海”两字和外滩天际线图案,这种包是当年出差人士的最爱。另一个是法国牌子珑骧,它的轻便折叠包也很得宠,它出过多个城市限量版,如巴黎的是艾菲尔铁塔,经常看到时尚女性背着。这两个包的图案,其实不就是手绘城市标志建筑物吗?手绘图的生命力,与城市的魅力一起超越时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