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业成金融深水炸弹
2012-08-17   作者:陈志龙  来源:国际金融报
 
【字号

  “最多最乱的时候省内有3000多家民营担保公司,只管生,不管养,‘野蛮生长’,已让这个行业成为一个‘雷区’。现在已经全面入冬,要倒掉一大半。公司的代偿量已近2个亿,担保客户跑掉的、失踪的、跳楼的有一大把,这么多年所有的利润全还回去还不够,该是退出疗伤的时候了。”在行业内浸淫已久的一家担保公司的当家人,近日与记者谈及担保业的困境时用“资本冷酷、体制无情,无力回天”十二个字,来概括今年以来他四下奔走、求生不得的失落和迷惘。
  这不是孤立个案,今年以来,大型担保机构陆续触礁:注册资本7.6亿元之巨的民营担保巨头广东华鼎,担保金额140多亿,这家曾经获得过诸多殊荣的担保公司已陷入了资金链紧张的泥潭,如今四处奔走求助无果。而中字头的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也因盲目扩张,留下数十亿的巨额窟窿后陷入破产重组。来自河南、浙江等多省的信息显示,近年民营担保行业疯狂贪大的区域,都在进入“还债”期,一些激进的公司因代偿率高已大幅度缩减规模,断臂求生。

  民营担保业乱象丛生

  伴随着全社会的流动性趋紧,内外部金融形势变得日益复杂,金融风险涌动。郑州多家公司以投资担保为名,行非法集资之实,担保公司如骨牌般倒下,许多地方出现挤兑事件,部分投资客户甚至拉起“还我血汗钱”的横幅,引发较强社会震动;温州民间借贷问题链断裂后,波及到担保企业,并顺势火烧连营把风险传导给相关银行;一些城市,从报纸电视到电梯、公交站台、车身,满大街都是担保公司的广告,要么是高收益理财,要么是快速放贷。许多人都见怪不怪,不以为然。甚至发生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卷入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的事件。荒唐的是,有的担保机构老板出逃前几天,还有银行用“左手为右手担保”的方式打过去数千万元贷款,送了一笔高昂的跑路费,做了冤大头。央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先后要求商业银行对与担保业务、小贷公司的业务进行全面排查。多家大银行已无限期停止与民营担保业的合作,少量还在做的中小银行也将准入条件提得更为苛刻,这对风雨飘摇中的民营担保业是沉重的一击。
  近年来,各地为方便中小企业融资,以民间资本为主,办起了不少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这些已成为高利贷平台。一些金融总量不大的中小城市,高峰时冒出上百家融资性担保机构、小贷公司、理财中心,这些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没几个正儿八经做业务的,其共同的路径,无外乎是以高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高进高出牟取暴利。担保业乱象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法规不完善,政府监管缺失,盲目做大地方担保机构而忽视风险管控。担保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但在市场癫狂的时候,一些无实力的担保机构只看到眼前暴利,打着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幌子,盲目贪大,地方政府烈火烹油,给奖励政策“鼓励做大”,在2009年的信贷狂潮中,许多资本金只有一个亿的担保公司,豪言壮语向主管领导拍胸脯“5年内要把担保量做到一千亿”,没有一点风险常识。一些地方谈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言必谈引进多少民间资本,办了多少担保公司,而许多担保公司是打着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幌子,一边财政补贴、一边骗银行贷款,并大量从民间倒资金去放高利贷,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
  前不久,跑路的薛氏担保公司老板薛燕,就以月息两分(2%)以上、年息30%从民间筹集资金,再以50%以上的利息借给资金链紧张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最后因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崩盘。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一种“前店后厂”的融资性担保模式大张旗鼓地出现,门面挂着“某某理财中心”的招牌——这不是银行的理财中心,而是楼上或隔壁担保公司的融资性门店,有的甚至挂出很显眼的条幅“抵押一套房,收入翻两番”。财政部门在对连云港、盐城等地的担保机构进行检查时发现,大面积存在虚报注册资本金和担保额骗取国家财政奖励资金的问题,一位财政官员说,“这真是一个什么钱都敢骗的行业。”

  灰色金融渗透银行体系

  值得警惕的是,在担保业泥沙俱下的发展中,都与银行深度捆绑,默契配合,一些基层银行的营业网点为完成考核的存贷款任务,往往要“外包”——关键时刻要靠担保公司拉存款。因此在合作时,只看中担保公司拉存款的贡献度,对其真实经营状况调查不充分,一些因虚假注资、虚假保证金、违约拒绝代偿而官司缠身的担保公司,却与中小银行合作得风生水起。银行迷信担保公司的所谓注册资本金而不注重审查其真实财务状况、担保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某地在检查中发现,一家注册资金数亿元的担保公司,资金入账验完资的当天,就又一分不留全部划回各自股东账户,而相关合作银行却还蒙在鼓里,结果很快就形成逾千万的代偿风险。
  从多个地方发生的案件来看,灰色金融已开始向正规银行体系渗透,两者之间没有严密的防火墙,利益驱动下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些银行员工长期在灰色金融地带游走,在泡沫中沉浮,甚至被吞噬。银行员工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让管理者也备感焦虑。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曾表示,沿海地区约有3万亿的银行贷款流入民间借贷。而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表示,中国“影子银行”在2010年的存量贷款应该在20万亿元。大量的“影子银行”资金绕开信贷规模控制,逃避了监管视线,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毒药”,灰色金融的资金链条越拉越长,积累的风险越来越大,只要一个环节出现断裂,最终会产生连锁反应,冲击银行体系,危及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田勇甚至说因此发生所谓“中国式的次贷危机”,不是没有可能的。

  加大违规经营惩戒力度

  银行体系内一连串与担保等灰色金融相关的内控案件频生,给一方金融稳定和银行声誉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暴露出从大型国有银行到中小银行普遍存在的较严重的内部人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这些风险长期隐蔽得很深,最终酿成案件,暴露了严重的制度漏洞、内控虚设、内审无效、管理薄弱和案件防控能力的严重不足,教训十分深刻。而相关银行长期对员工行为失察,对案件风险缺乏足够敏感性,与担保等融资中介合作存在灯下黑等诸多薄弱环节,其根子在过度考核的指挥棒下,内部普遍存在的因过度激励而忽视风险把控的问题。
  马克思说过“高利贷不改变生产方式,而是像寄生虫那样紧紧地吸在它身上,使它虚弱不堪。它只会使这种生产方式处于日益悲惨的境地,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使生产力萎缩,同时使这种悲惨的状态永久化。”担保业的乱象和灰色金融猖獗的背后,不仅使实体经济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危险,也累积着极大的金融和社会风险。资本原始的本性是逐利的,担保业乱象助长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灰色金融肆无忌惮,横冲直撞的结果是“大象撞进瓷器店”,必将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安全。管理者应遏制资本的魔鬼属性,严格管控行业内大面积存在的虚假游资、过度担保等高风险现象,最大程度地减小其对公共利益的损害。现在,担保机构也好,小贷公司也罢,审批权都在地方,如果只管生,不管养,势必会纵容一群“野孩子”,“坏孩子”,他们闯下大祸后溜之大吉,“谁家的孩子谁抱走”,最后政府来收摊子。
  放纵的不受监管的金融必然会酿大祸。担保业经营中盲目贪大、过度担保滋生的种种乱象,提醒相关部门必须正视监管缺失的问题,通过更严格的铁的手腕治理行业积弊,加大对违规经营的惩戒打击力度。商业银行也应吸取这一轮担保业之乱的教训,通过建立有效的互通信息平台,共享行业数据和敏感信息,严格准入审批制度,面对良莠不全的担保业,要严格审查担保机构的真实财务状况和担保能力,在从业资质、风险控制、业务操作规范和财务真实性等方面零容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担保业需要“担保” 2012-03-06
· 银担合作风险排查剑指担保业乱象 2011-08-05
· 河南担保业乱象频出 2011-08-04
· 海南:“三农”企业融资担保业发展迅速 2011-03-21
· 担保业启动“审慎监管” 2010-03-1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