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佰伴商场昨天披露,在今年为期三天的“八三男人节”营销中,实现销售6405.37万元,同比上升33.97%。在今夏不温不火的零售业中,这组数据可谓弹眼落睛——尽管它来自一个完全人造的“男人节”。笔者注意到,为了刺激消费,很多商场都采取“造节”的形式,什么“清凉节”、“泳装节”等,但市场反应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第一八佰伴的“男人节”能一枝独秀?恐怕还是因为“男人节”的优惠比较大、覆盖面比较广,一些产品定价中的水分通过活动被挤了出来,最终赢得了消费者的心。 据笔者了解,第一八佰伴举行的“男人节”活动采用满额赠券的形式,除了男士用品享受最低5折优惠外,女装、化妆品等那些“经常由男士为女士购买的”产品也能享受同样优惠,就连利润较低的餐饮也参加了促销。相比之下,并非所有的人造节日都能拿出实打实的折扣优惠。尽管有不少商场注重节日的文化内涵,引入了文艺演出、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但产品价格依旧坚挺,最终出现了“看的人多、买的人少”的情况,人造节日对拉动消费作用不大。 这并不是说人造节日就不需要文化内涵,之所以要强调价格因素,是因为一些商品定价的确有不少水分。例如,从本周起秋装和秋鞋已全面上市,虽然款式新颖,但价格绝对称得上“野豁豁”:一件中长袖衬衫,三四百元;一双职业女鞋,五六百元。这样的价格即使打个对折,消费者也要考虑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场只是冠以五花八门的人造节日名称,却放任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那么给消费者的感受就是人造节日只是徒有其表,自然不愿意掏钱。 当然,从商场“办节”的方式来说,文艺演出、文化讲座等集聚人气的效果比较明显,操作方式也比较简单,大多可以通过聘请、外包等方式予以实现。但要让商场内大部分产品的价格降下来,则需要商场与供货商进行谈判、协调,需要牵扯更多精力,而且在绝大多数时候需要商场和供货商的同时让利,商场或许会感觉“吃力不讨好”。然而,在眼下消费者“捂紧钱包”的大环境中,商场和供货商的让利显然是必要的。而且从整个零售业的健康发展看,利润率也需要相对合理。事实上,商场和供货商完全可以通过分析节日中的客流量和客单率,寻找到产品定价的合理利润。那么,即使在没有人造节日的时候,给出的产品定价也能更符合消费者心理预期,更好地刺激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