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扩大规模为目的的投资必须停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在日前召开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再次对目前央企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预警。
从分析看,国资委要求央企停止规模扩张的原因在于,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市场风险加大,盲目扩张必然带来投资风险。国资委从去年以来就不断提示投资风险,要求央企做好三到五年过“寒冬”的准备。这种提示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实践已经证明,国资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国际经济受欧债危机影响,走出金融危机的步履蹒跚,经济复苏比预期要复杂和困难的多。这使得中国外需受到较大影响。
从国内经济看,受国际经济低迷影响是一个方面,而国内种种因素决定了既是没有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正在发酵的欧债危机影响,我国经济本身问题也将暴露出来。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这30年的发展基本是依靠大投资,高负债,粗放、竭泽而渔式挖掘资源能源,大浪费、大肆破坏环境的发展方式推高了GDP总量和增速。而到如今的不可持续性已经彻底暴露出来,大部分资源能源已经消耗殆尽,短缺问题暴露出来,高价进口比重越来越大。几十年不顾生态环境和百姓健康的发展弊端愈加暴露,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都在大幅度增大。使得中国经济不可能再维持过去的高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航空母舰般的央企盲目规模式扩张风险可想而知。假如继续扩张,可能带来两头受不了:一头是资源能源受不了,另一头是下游消费受不了。必将造成产能过剩的巨大浪费,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显现出来。
笔者从另一角度思考停止央企纯规模扩张的有益之处。在目前体制下,央企无形中容易形成市场和价格垄断格局。从整个市场来说,央企做大做强特别是“做大”对央企本身来说是好事,但对整个市场经济体制来说并没有益处。市场经济最忌讳垄断,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天敌。在目前企业格局下,民企和民间资本已经受到国企央企在市场、投资等领域的排斥和挤压。民企和民间投资不活跃、不积极,生存空间越来越困难,生存环境不佳,其原因之一就是央企特别是垄断国企战线越来越长,领域越来越广,垄断市场、垄断价格越来越强势。适度控制和压缩央企规模,央企从竞争性行业彻底退出,给经济中最活跃的分子—民企、民间投资腾出生存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急迫。以笔者看,央企经营定位中应该彻底放弃“做大”,而专心致志地“做强”。这就要求在现有央企规模上只能缩小不能扩大包括企业本身的规模扩张。这个思路将大大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机制。
央企彻底从房地产领域完全退出;央企应该剥离所有非主营业务,集中精力做好主业;央企不再承担扩张规模的投资,不再成为投资主体,投资主体让渡给民间资本。企业应该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强化投资并购管理,所有投资必须转向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升级。使得央企成为企业中的强中之强,而不是超规模之大。最终使得央企在国家彻底断奶,与其他企业平起平坐,在完全竞争平台上依然不示弱。这对国家、央企、民企和民间资本是多赢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