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伴随美元指数在80上方陷入盘整状态,市场上关于人民币汇率未来趋势的讨论也日渐升温。笔者认为,当前外汇和贸易环境下,美元的纠结恰好开启了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绝佳窗口,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正当其时。 国际货币体系进入后布雷顿森林时代后,大多数政策制定者和学者都看到了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的弊端,但是如何增加汇率弹性却存在相当的分歧。汇率弹性的增加往往需要相应的风险意识的培育和避险工具的发展来配合,然而后者的发展必须以汇率波动增加为前提。乍一看,汇率弹性与避险市场好像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困境中,因此不少人要么主张死拽现有汇率制度不放,过一天算一天,要么鼓吹激进的汇率变革,推出汇率市场的“休克疗法”。 而从历史经验看,主动增加汇率弹性并较为顺利实现汇率市场化的经济体往往走了一条中间道路,即,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主动逐步增加汇率弹性,让汇率弹性增加与避险市场发展进入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目前来看,美元走势陷入盘整,可能恰恰提供了人民币汇率增强弹性的有利时机。 次贷危机以来,尽管人们对于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强烈不满,但是非常有趣的是,美国货币政策对于汇率市场的影响反而与日俱增。当非美货币对美元的汇率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或者量化宽松预期强弱而起伏时,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观察家都会承认非美货币汇率在美国货币政策面前的“被动性”。例如,2009年至2011年间,欧元显然不是因为欧元区抢眼的经济表现而是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下“被动”走高,而同期日本央行和官员的多次干预也难挡日元强势。同样,在此期间人民币的升值也并非仅从中国经济视角出发看到的“独特”现象。 数据显示,从2009年美国推出量化宽松1到2011年8月美元因为欧债危机大幅走强之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7.0%,欧元对美元升值2.3%,日元对美元升值18.4%,英镑对美元升值10.7%,澳元对美元升值51.8%,巴西雷亚尔对美元升值45.8%,印度卢比对美元升值5.8%,韩元对美元升值18.1%,印尼盾对美元升值27.4%,泰铢对美元升值16.2%。这个庞大的升值阵营中,既有汇率市场较为自由的发达经济体,也有汇率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新兴经济体。可以说,这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在汇率市场上最生动的表现。 今年5月以来,受美国失业率不明、QE3预期纠结影响,美元指数进入了80以上的盘整状态。与此同时,不少非美货币汇率已经悄然对美国货币政策的新变化做出了调整。2012年初以来,欧元对美元贬值4.93%,日元对美元贬值1.8%,英镑对美元贬值0.6%,澳元对美元贬值3.2%,巴西雷亚尔对美元贬值7.2%,印度卢比对美元贬值3.6%,印尼盾对美元贬值4.3%。作为最重要的非美货币之一,人民币汇率也不得不正视美元汇率的新变化。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贬值0.72%,而去年同期则为升值3.51%。 正当美元陷入纠结、市场纷纷猜测人民币汇率趋势是否发生转折之际,7月份中国出口增速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在美元趋势不明和我国出口下降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适时增强浮动弹性既符合非美货币对美整体偏弱的国际潮流,也使得人民币双向波动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