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增持,“国家队”入场,这些曾经似“风向标”式的市场情形,再一次出现在本轮交通银行定增的过程之中。 本次定增的认购者中,大多数为交行的原持股股东,其中更不乏财政部、社保基金这样的“国家队”。如此规模的定增方案顺利放行,无疑有利于交行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资本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更重要的是,随着交通银行A+H股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的顺利获批,本次定增背后所体现出的市场积极信号也浮出了水面。 定向增发的价格始终是市场关注的核心。交行此次A
股的定增价格是其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92%,H股价格则是其前20个交易日的90%,高于市场其他同行业非公开发行价格的定价水平,体现了发行方与认购方的诚意,较为平静的市场反应和较高的融资方案认可度也印证了其定价的合理性。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监管机构均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资本监管要求。中国银监会也率先采用了巴塞尔协议Ⅲ标准,推出了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此同时,中国央行也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监管从严、利差收窄、脱媒加速等因素,使得市场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 不过从本次定增方案的通过来看,大股东对交行仍然信心十足。本次定增过程中,交行的前三大股东财政部、汇丰银行和社保基金理事会在交行A股和H股的合计认购金额分别约为人民币150亿元、108亿元和150亿元,合计占此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的72%以上。 不独财政部增持交行,汇金也在二季度分别增持工行与中行700万股和76.257万股。这些“国家队”资金和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力增持,无疑反映出主流资金对于银行业蓝筹股,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乃至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依然充满信心。 如果说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的增持还可能有“捧场”意味,那么平安资管的认购就显得更加“客观”。对于无须对外寻求投融资便利性的平安来说,认购交通银行,显然是这家国内一流资产管理公司的一种财务投资行为,更加纯粹地说明其看好交行二级市场未来三年的价格走势。 另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非公开发行已经成为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流方式。本次交行定增就是一例,其认购对象为特定机构,认购资金来自场外,并且认购方承诺锁定持股36个月,这种再融资方式,往往不会对二级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上市公司原股东和实力强大的机构投资者对优质蓝筹的认购,既体现了其对于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信心,也体现了上市公司对二级市场的责任意识。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非公开发行项目的融资总额占到股权再融资额度的80%左右,这种变化,恰是为监管层与市场主体共同呵护市场努力做出的最好脚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