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年报专题小组发布了《沪市上市公司2011年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情况分析》。报告通过数据梳理,总结了2011年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的总体境况。
通过对报告的研读,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三大趋势不可不察。
一、委托理财的普遍化
上市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理财和放贷的现象在近几年来呈现“遍地开花”的景象,尤其是新上市公司或再融资公司将大量募集资金或超募资金用于委托理财更是屡见不鲜。从理论上来说,上市公司以募投项目的名义进行融资时,投资者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则意味着投资者是在委托该公司进行募投项目的“生产”,是“委托生产”的关系。但现实情况则是,在未经广大中小投资者同意后,大量的“委托生产”被上市公司转手变成了“委托理财”。最终,变成了投资者委托上市公司进行生产,上市公司委托银行进行理财的怪圈。当然,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而言,个别上市公司的行为也无可厚非。但是,当这种现象从个别变成普遍时,就必须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各个领域实体经济的诱惑力普遍下降?
二、委托理财的长线化
上交所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上市公司委托银行进行理财的比例有所下降,相应的,委托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理财的比例则快速上升。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大部分在几天到一个月不等,超过半年的相对较少。而委托给信托公司、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款项则委托期限较长,普遍处于1-3年间,只有小部分短于1年,最长的期限为5年。
换言之,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已经呈现长线化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反映出上市公司在短期内对实体经济的看淡。
三、委托理财的地产化
上交所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目前并没有要求披露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资金的用途,因此无法获知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资金的具体去向。根据借款人的名称,可以初步判断部分资金进入了高风险领域,该领域以房地产业居多。
对于委托理财的去向,上交所报告中初步判断有部分流入了房地产业。笔者认为,此言方向上不虚,程度上还有保留。因为,在实体经济普遍不济,只有房地产一枝独秀的情况下,委托理财资金的最可能去处就是房地产了。可做佐证的是,一是在政策的持续高压下,房地产公司并未发生倒闭潮,反倒是钢铁、煤炭、造船业等频频告急;二是近来很多ST公司恢复上市或者摘帽,为其输血的救世主都是房地产公司。
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上述三大趋势越来越明显,其负面作用也不言而喻。但是,棒子都打到上市公司头上也的确有失偏颇。稳增长、调结构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如何用市场化的手段,让上市公司自觉自愿的将委托理财变回委托生产,是考量调结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