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公共财政的“民生之路”
2012-08-13   作者:王和山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属性,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祈盼,更是我们党的宗旨在财政工作中的有力体现。
  近几年来,宁夏各级财政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把改善和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以“小财政也要办好大民生”的气魄,积极探索“民生财政”发展之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民生财政保障体制和机制,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作出积极努力。

  民生财政就是要解决人民的利益难题

  民生的要义是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从根本上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髓。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根本的政治思想基础。
  民生财政就是要改变传统经济模式下“经济建设财政”以物为核心的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人的需求作为思维尺度,把人的利益作为核心价值,把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努力推动财政资源由经济建设领域向社会事业领域转移,最大限度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难题,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观,不断增进公平正义和执政为民的理念。

  在实践中探索民生财政的发展之路

  从吃饭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型四年民生支出1600亿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属于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财力非常薄弱,财力总量很小,自给率低,2002年地方财政收入26.5亿元,自给率只有23.1%,当年还有8个县存在较大的财政赤字,各级政府的财力捉襟见肘,主要还是维持保运转、保工资,属于典型的“吃饭型”财政。2007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0.3亿元,全区可用财力达到188亿元,当年全部消化了各级财政历年积累的赤字,基本实现了从“保吃饭”到“促发展”的历史转变。正是基于这一转变,宁夏财政能够腾出资金投入经济社会发展,各级财政部门也逐步把目光转移和聚焦到了发展民生事业上来,开始认真思考“民生财政”建设问题,提出了“注重实际,普惠为先;注重效果,以人为先;注重机制,便民为先;注重发展,保障为先”的民生财政初步思路,为此,自治区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逐年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2008年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70%,2009年增加到71%,2010年增加到72%,2011年增加到73%。四年来,自治区总共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达到了1600多亿元,由“量力而行”逐步转变为“尽力而为”,真正实现了从“吃饭财政”到“民生财政”的历史跨越,发挥了“小财政托起大民生”的支撑作用,人民群众普遍得到实惠,开创了宁夏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全新局面。

  从被动买单向主动服务转型

  过去,宁夏各级财政的财力一直十分紧张,从各级政府到具体部门,最难、最头痛的事就是“缺钱”。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财政部门总是手足无措。随着宁夏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各级财政部门逐步有了办大事的一定能力,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谋思路,出主意,想办法,关口前移,深入调研,主动履责,积极作为,不再是“等米下锅”,而是大力拓宽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主动为实施的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买单,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无力办的大事和实事,实现了从“想办大事”到“能办大事”的转变。
  在保障自治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把着眼点放在了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上。自治区财政针对人民群众十分关切、关心、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农村中小学学生“营养计划”、妇幼“四免一补助”政策、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儿童计划免疫免费和购买公益性岗位、开展全民健康教育行动、改扩建农村敬老院、改造农村危窖危房、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政策措施,从一件件老百姓关心的具体事情开始“先行先试”,不断摸索实践,积累经验,真心实意的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民生财政”理念。

  从民生计划向民生预算转型2012年民生预算安排资金150亿

  为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百姓手中,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实施“十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每年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十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来办,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大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从2007年起,宁夏已连续五年实施“自治区十项民生计划”,为民办实事逐渐成为“常态化”,在老百姓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也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自治区十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件件都需要财政资金保障。随着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支持的民生事项越来越多,自治区财政不但要保障十项民生计划的落实,而且其他民生事项也需积极支持,因而,必须把民生事项纳入预算管理。从2009年起自治区财政开始编制民生项目预算,这成为了“民生财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治区财政每年都将民生的各项支出,汇编成民生项目预算,提交自治区人代会审议,一目了然,公开透明,接受人大监督。宁夏成为全国第一个编制民生项目预算,并提请人代会审议的省区。2012年,宁夏财政民生项目包括教育发展、公共卫生、保障性安居、群众增收、福利助困、财政支农、文化体育、生态移民和其他民生项目九大类97个项目,预算安排资金150亿元,比2011年增加投入33.2亿元,增长28.4%,在资金上全力保障各项民生事业发展。

  从单项实施向综合保障转型

  自治区十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涵盖民生的突出问题、紧迫问题,事事都与财政有关。自治区财政在全力保障落实30件实事的基础上,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将国家规定的各项民生政策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国家尚末出台的惠民政策,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了实施“民生财政八大行动”,一批民生亮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比如,在全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在全国率先推行城乡公办中小学学校标准化操场建设,所有公办学校配置健身器材、修建塑胶跑道、铺设草坪操场,为中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体育锻炼场地;在全国率先提前一年全部化解7.38亿元乡镇债务和9.01亿元义务教育债务。对此,温家宝总理批示:“宁夏全面化解乡镇债务的经验值得借鉴,可发各地参考”;在全国率先推行“药品三统一”,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让老百姓买到了价优质好的放心药品;在全国率先解决粮食购销企业“三老”问题,帮助企业丢掉包袱转向市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养老保障全覆盖;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实现省级社保“一卡通”;在全国率先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80岁以上老人每月均可享受生活补贴;在全国率先建立重度残疾人津贴制度,对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20元补助;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三财”管理,有效杜绝了“白条”现象;在全国率先建立乡镇民生服务中心,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2011年宁夏乡镇民生服务规范化建设试点达到110个,2012年力争实现乡镇民生服务中心全覆盖。这一做法,得到了李克强副总理的充分肯定。自治区还实施了中小学生“营养计划”,自2010年起在中南部11个县(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营养早餐工程,每天为孩子提供一个熟鸡蛋,全区有38万名学生受益。在此基础上,2011年自治区又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午餐试点项目,按每天4元的标准提供一顿营养午餐,2012年全面实施后受益学生将达到34万名;自治区财政安排15亿元启动了全区高校化债工作,将用两年时间化解全区高校债务;实施了南部山区“生态移民”工程,投资105亿元,力争5年搬迁35万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态移民目标,等等。

  从单一管理向机制完善转型

  过去,由于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就事论事,就项目论项目,就资金论资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保工资、保运转上,综合运用各种财政管理手段的能力不强,发挥财税政策、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不太明显。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更加注重研究和建立民生财政体制机制,科学理财和保障民生的能力大大提升。
  一是资金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实行收入目标任务考核、税收增长奖励和“税源贡献地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了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2000年宁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0.8亿元,到2011年完成220亿元,从2000年到2011年整整增加了11倍,突破100亿元用了九年时间,突破200亿元只用了两年时间,这是宁夏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中央财政给予了大力支持,三分之二的财力依靠中央的转移支付,从2008-2011年,中央各类转移支付累计1394亿元,年均增长24.4%。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弥补资金不足,累计争取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64.2亿元。建立政府信用平台,2008-2010年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50亿元。2010-2012年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5亿元。2008-2011年,全区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2021亿元,年均增长29.9%。宁夏已经具备了一般预算收入、中央补助、基金收入、国债、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信用平台等多种融资渠道,形成了资金合力,成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是转移支付体系更加完善。建立了对市县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形成了体系全面、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的市县转移支付体系,支持市县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力度持续加大,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自治区对市县的各类补助资金规模达到30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3%。
  三是民生预算编制基本确立。自治区财政连续三年编制民生项目预算,对预算安排的民生事项资金细化到科目,确保了各项民生资金的有效落实。同时,自治区财政还要求各市县也编制民生项目预算,促进了民生项目资金的规范化管理。自治区政府要求用于民生的支出必须占到全年支出的70%以上,这充分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生财政”价值取向。
  四是资金运行方式比较丰富。不断创新资金管理模式,采取了以奖代补、贴息补贴、先建后补、政府采购、统一配送、购买服务、单一专户、平台建设等多种管理手段,增强了民生资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了“一卡通”支付系统,最大限度的确保了惠农资金兑付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各项惠民政策。
  五是绩效考评制度逐步推行。建立了民生项目支出绩效考评制度体系,以“项目管理年”活动为抓手,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移民工程、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选择了部分重点民生项目开展绩效考评,推进了各项民生项目有效落实。

  从注重业务向全面发展转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发挥财政的服务保障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宁夏各级财政部门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努力提升财政整体工作水平,不断增强服务经济建设和保障民生的能力。一是着力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财政体制,建立完善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预算编制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和公务用车编制清理,强化“三公”经费管理。二是着力增强财政工作效能。推行“四个盯着”工作法,提出“四早四不误”工作要求,2010年以来,相继开展了全区财政系统“抓落实、树形象”年活动,“项目管理年”活动和财政干部“下基层、进企业”活动,着力改进财政干部工作作风,增强项目管理能力。自治区财政厅连续四年在自治区政府效能目标管理考核中获得一等奖。三是着力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注重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加快构建财政惩防体系建设。自治区财政厅连续两年被确定为自治区政风行风免评单位。经过三年努力,2012年全区财政系统被评为全区“文明行业”。
  “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以富民为先”。建设“民生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财政部门的一个长期奋斗目标。我们通过梳理宁夏民生财政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宁夏“民生财政”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清,范围越来越广,机制越来越活,投入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好,从摸索到实践,从理念到政策,从建立到完善,在建设“民生财政”的过程中,经过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演变,体现了宁夏财政人的一种“不以财小而不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勇于尝试,敢于担当,善于创新,提升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推进了宁夏民生事业健康发展,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的享受了发展成果,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作出了积极贡献。

  将民生财政作为财政改革的思想基础

  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只有八年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民生财政的理念和方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财政制度基础。
  第一,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民生财政并非忽视经济建设,恰恰相反,作为财政制度,它必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又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但它与传统的“经济建设财政”模式不同,强调围绕民生改善,整合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资源,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与内在动力,以建立追求速度和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结合的财政制度。
  第二,把民生财政作为财政改革发展的思想基础。民生财政的要义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因此,必须把民生财政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工作理念予以确立。要把民生财政作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统一财政工作思想的有力武器,作为推动财政工作的有力措施,作为深化财政改革的有力抓手,作为财政理论创新的有力手段来进行,在财政实践中大力推进,着力夯实民生财政的基础与保障能力。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民生财政观。坚持促进发展与民生保障的有机统一,通过发展不断增强财政实力,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通过扩大民生投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量力而行与适度超前的有机统一,在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前提下,敢于创先,积极进取,在一些深层次和难点民生问题上率先取得突破;坚持加大投入与深化改革的有机统一,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民生事务的内在运行规律,完善管理机制,确保民生投入更规范、更有效、更安全。
  第四,要深入探讨完善民生财政的体制机制问题。要准确把握民生需求的重点、难点,着眼民生保障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一些大范围、深层次、系统性的民生问题能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政策安排得到相应解决。建立民生财政全覆盖、保基本、有活力、可持续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按时供给、安全有效、灵活多样、保值增值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统筹协调、及时便利、上下贯通、高效运转的组织保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投入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鼓励引导各方面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充分参与的民生保障机制。

(作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希腊公共财政可能崩溃 2012-05-29
· 公共财政岂能“救济”楼市 2012-05-09
·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将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 2012-02-23
· 公共财政应为医疗成本上涨买单 2011-10-13
· 公共财政时代要有新的制度安排 2011-10-1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