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创新 资产证券化担重任
2012-08-09   作者:胥宗乾 张骏超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8月3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这成为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资产证券化是债券市场深入发展的必经之路,资产证券化产品也一直是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品种。根据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统计,2011年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为1.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国债的发行量。我国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在资产支持票据问世以前,我国已经存在两类资产证券化产品,一类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为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另一类是证券公司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基础资产为高速公路收费、设备租赁、电力销售、基础设施建设-转让项目、污水处理等各种应收账款或未来现金流。从实践来看,两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不足1000亿元,二级市场交易比较冷清,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仍有待进一步的创新与探索。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从创新的规律来看,应当从市场的一般性需求向个性化需求过渡,产品则从基础产品向结构化产品发展。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基础性产品品种已经比较丰富,资产证券化作为当前金融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是扩大非金融企业融资渠道、满足投资者多样化投资需求的有力工具。
  资产支持票据作为新的债务融资产品,在充分借鉴了成熟市场资产支持证券的通行做法和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环境,在发行方式、风险隔离、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规定。当前,企业拥有不菲的市场价值以及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存量资产,但是却缺乏使其得到充分利用的载体,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明显低于成熟市场。因此,借助金融工程技术盘活这类资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资产支持票据有利于盘活企业资产,在缺乏其他融资渠道的情况下,解决部分企业资产现金流和投资需求资金不相匹配的问题。资产支持票据以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期收入的资产作为基础,充分考虑资产未来现金流实现的特点和期限,设计出针对性的资产支持证券,然后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该证券的方式获取新的融资以满足企业现有的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开拓业务,实现新的增长。
  其次,资产支持票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根据不同风险资产设计个性化的融资方案。不同公司或者项目所处经济环境不同,资产质量有高有低,产生的现金流千差万别,在单一的融资模式下,这些现金流特性给企业的流动性管理带来极大难度,而资产支持票据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资产支持票据的特点之一在于融资成本与融资法人主体无关,只与基础资产相关,基础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差别直接反映为产品的流动性与价格,项目的个性化问题将得以解决。同时利用资本市场广阔的平台,能够较为容易地实现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在满足资本市场多样化投资需求的同时,提高企业进行流动性管理的能力。
  最后,资产支持票据能够扩大发行主体的范围,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推出后,不仅为企业开拓了新的债券融资渠道,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债券市场的融资效率。但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级别稍低的企业进行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仍然较为困难,即使这些企业拥有不少优质资产。资产支持票据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通过证券化技术,将这类企业拥有的一部分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剥离出来、加以盘活,使原来难以公开发行的信用债转化为债项评级相对较高的证券化产品,从而缓解企业的融资状况。
  应当承认,我国目前的资产证券化与国外的相比,在产品结构、风险隔离、会计处理等方面有一定区别,这与我国在法律、会计等方面的限制不无关系。但是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在现有框架下的创新与实践,才能更快推动相关规则的修改和完善,而这正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探索之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投资时钟正从债市拨向股市 2012-08-09
· 8月债市或仍震荡 信用债风险凸显 2012-08-03
· 债市冰火两重天 欧美或推出新的刺激计划干预债市 2012-08-02
· 回购创新 让银行间债市“动”起来 2012-07-23
· PE初涉债市 私募债"好看不好吃" 2012-07-2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