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8月3日)股市收盘后,证监会宣布“新三板”扩容已获国务院批准,除原有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外,新增了上海张江高新产业开发区、武汉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天津滨海高新区。这是一份情理之中的名单,虽然呼声很高的深圳、成都等地并不在首批试点之内,但这未必是受到了关于“新三板”不该此时扩容争论的影响(反对的观点集中在所谓“新三板”的扩容会分流A股市场资金),而是监管层一贯谨慎推进的态度使然。 一部三板市场的历史,即一部从1992年STAQ系统和93年NET系统开始的中国柜台交易(或者说由最早的法人股转让,演变到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和产权转让)的历史,是中国资本市场权益类交易从无到有的潮起潮落,也是中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奋斗史。这部历史多些谨慎,一步一个脚印是接受历史教训的结果,而不是所谓不着边际的关于此刻扩容会导致市场资金分流的谬论造成的。 那些对于“新三板”有所疑虑的人拿出来的资金分流的理由,于资本的结构和数量两重角度看都不充分。因为“新三板”的扩容,在其中交易的资金,本来就不是在A股市场的资金。道理很简单,这些曾经挂牌在北京中关村的公司,其发起股东,战略投资所锁定的资本,要么是企业本身的资金,要么是PE和VC的钱,这些钱本来就不在A股市场里买卖股票,又岂能从A股市场里分流?A股市场有没有钱,交易活跃与否并不取决于三板是否存在,就像2006年初新三板初建,没有影响到大熊市转大牛市一样;也和中关村2009年开始交易,没有影响到2009年度中国A股世界涨幅第一一样。 从资金性质上讲是这样,从资金的数量上讲也是这样。即便这次扩容之后,场外挂牌的融资数额也很有限。有两项极端的估计,一项认为潜在的挂牌企业其三板交易市值可能达到7000亿;另一项认为未来三年融资可能达到5000亿。且不说这两项数据的可靠如何,即使是真的和A股市场市值和融资数额相比也是很小的。即使真的其资金的结构也不一样,因为PE以及VC的资本有着完全不同于投资股票市场的投资偏好以及投资模式的。没有了风险资本视野里的高科技公司,也就不会有这样的资本。 而“新三板”的扩容直接的好处,显然不是上述关于A股资金分流的观点可以掩盖的。 首先,它的扩容是柜台交易场所的物理网点的扩大,是把中关村实施有效的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方式,扩展到上海、天津和武汉了;这是除了A股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之外又一潜力巨大的直接融资市场。 其次,对活跃中国PE和VC
资本交易将产生积极影响,否则这些资本的退出机制只能依靠A股市场的IPO,这种退出机制的丰富和多层次,毫无异议是有助于A股交投的;这是为什么美国柜台交易占比整个资本市场份额高达40%的原因。 第三,场外市场的挂牌交易的价格,会对A股市场交易价格产生积极影响。道理简单,在流动性相对于A股市较弱的市场先行形成的权益价格,对股票市场分析判断同类公司,或者未来上市都有着风向标的作用。这一点美国场外市场的经验丰富,比如未上市的推特和已经上市的脸谱,就曾经发生过多起不同区域的柜台交易,而这些交易显然有利于它们的IPO定价。 最后,一个十分重要而容易被忽视的作用是,这些在“新三板”挂牌并完成交易的公司,对中国这些高度行政化管理的高科技园区而言,显然形成了由市场完成的公司产权交易,这些交易产生之后,又为这些企业以股权为纽带进行的直接和间接融资,产生了较为健康的财务指标和价格指标。 中关村试点6年来(截至2012年7月25日),挂牌企业156家;32家企业完成或启动了38次定向增资,融资总额17.1亿元,平均市盈率22倍。这显然是交易所市场最好的补充。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一定是有新鲜血液补充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