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近十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史,当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Copy to
China”模式,惹得做IT企业孵化器的李开复,英文名都可以被戏仿成“Start
Copy”,开始复制也。这也刺激着电视娱乐界开始向互联网企业看齐。 于是,从《超级女声》开始,到《中国达人秀》,再到如今最火爆的节目《中国好声音》,制作模式从最初的“山寨”到花重金购买版权,全方位复制版权方的情节设计、舞台灯光、甚至节目桥段。制作方的逻辑很好理解,既然在欧美已经有如此高收视率的节目,又何必要挖空心思去冒险? 但有意思的是,国内的选秀节目在复制中走了样,擅长“讲故事”。按一位微博用户的说法,他们“每个人都有段心酸的往事;每个人都曾被人看不起,都怀疑自己是否还该唱歌,直到……”。总而言之,在功成名就之前,他们就像是网络语言所描述的“屌丝”,但如今书写着“高富帅”的神话。因此,眼下用不诚信的故事博取观众感情共鸣的方式,成了《中国好声音》等节目的必杀技。 诚然,人人都爱听故事。当宣教不再有效果的时候,一个娓娓道来的好故事成为听众与节目选手感情共鸣的契机。但是故事讲多了,讲故事的人往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中国达人秀》开播不过2年,留给观众的印象,似乎只是比拼“谁敢比我惨”的《中国惨人秀》。而《中国好声音》的选手,则接连被网友挖出其实是在“编故事”,节目中号称“来自农村”的选手其实是个“富二代”;被签约多年的歌手伪装成了美甲店老板;曾浓妆艳抹的活泼女孩被包装成“自闭症”。 看起来,参与选秀的选手们渴望成为让观众羡慕的“达人”或者“好声音”。在这个对成功的渴望前所未有的年代里,基于“本分”的竞争,似乎已经不能让参与者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对选秀选手们来说,是不是本身的唱功还有待磨砺,所以必须依靠“苦情”、“励志”的戏码来加分?既然如此,技艺本身的魅力又在何处?选秀节目的套路,就像爱作秀的企业家一样,给用户诚恳的服务不重要,各种奋斗史却讲述得精彩绝伦,甚至不惜在微博上大曝竞争对手的家底,用网络骂战包揽一切眼球。如此,被愚弄的观众真的会一次次买单吗? 说到底,讲故事的效果要落在叙述者的诚实和本分上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用大学休学、被投资人赶出门和罹患癌症的三个故事,勉励大学生“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但如果乔布斯没有创造出iPhone、iPad等一系列设计精致、功能强大的产品,我想乔布斯的故事,也仅仅是无数“心灵鸡汤”中的一个。《英国达人》里的苏珊大妈,离开了天籁般的嗓音,有谁会为她在参加节目之前“甚至没有一次接吻”而感动。仅仅看这个故事,哪里有半点励志或感动的成分,那仅仅是生活中的一个失意者吧。 没有“本分”的故事,好比没有灵魂的躯体。它将被人们任意解构、戏谑和调侃,像一个个酒桌段子一样沦为笑谈,也许就是其最后的归宿。7月初,有个媒体精英在微博上讲故事——1997年,李彦宏在加州开始“农夫,山泉,有点田”。一次,他在菜地摆弄,妻子马东敏说:“你在信息技术领域是顶尖专家,应该独立创业。”李没放在心上,几周后,马东敏狠下心来拔掉他种的所有菜,并坦白地说:“我不希望自己的丈夫只是一个加利福尼亚农夫。”这强烈地刺激了李彦宏。你被逼过吗? 一天之内,“马云倒卖小商品版”、“网易丁磊养猪版”……接踵而来。也许叙事者的本意是,人都需要“逼一把”才有大成就。但是在网友眼中,这表示“要创业成功,你得先找一个强悍的老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