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上市公司员工可以其个人应得的工资、奖金等现金薪酬的一部分,自愿参与员工持股计划。 当前市场是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较好时机。沪深股指跌至底部区域,蓝筹股的平均市场率创历史新低,“破发”与“破净”公司不计其数。截至8月3日,两市共有
69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更多公司的股价濒临“破净”的险境。 此次公布的《暂行办法》,为员工持股提供了较好的制度安排。但需要看到的是,员工持股不是一项义务,必须遵循企业自主与员工自愿的原则,不得强制摊派。这意味着员工持股计划是否成为券商与基金委托管理业务的
“金矿”,以及能否引来更多新资金入市,取决于上市公司员工有没有持股的意愿。 一方面,税收优惠暂难兑现。此次发布的《暂行办法》没有对员工持股计划提出优惠条款,而从成熟市场的情况来看,通常会对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对员工通过计划获得的收益、对管理机构等给予一定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是员工持股计划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 例如,美国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是其可以从应纳税的公司收入中扣除发行给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份价值。对此,证监会负责人表态将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如果税收方面难以显现吸引力,对员工持股计划的推广难免是一大硬伤。 另一方面,A股市场
“熊长牛短”。按规定,员工持股计划委托给合格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参与该计划的股票锁定期为36个月。
36个月的持股属于中长期投资,可问题在于,“熊长牛短”带来中长期持股的风险。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一项长期的安排,不能以2100点买入来简单衡量价值与风险。如果A股市场“熊长牛短”的习性难改,员工持股计划或将套牢不少员工,反倒变成了事实上的减薪。3年不涨反跌的蓝筹股在A股市场有不少,这些公司若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后难改股价弱势,员工面临的损失或比没有税收优惠还要大。 某种程度上说,股市缺乏赚钱效应是国内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最大障碍。绩优公司的股价走势不能长期稳定,肯定吓退不少有持股打算的员工。在当前投资者信心低迷的情况下,员工不拿现金薪酬而改拿股票,恐怕有兴趣的人不会很多。上市银行董事会几乎清一色由
“零股董事”组成,反映出高管们更爱现金而不爱股票。 此次《暂行办法》的公布,被不少市场人士称之为又一个救市举措。不过,证监会相关人士表示,“不应把这一计划的推出单纯看作是提振股市的办法,而是作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资本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 这个表态更符合现实情况,对中小股东来说,上市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本身价值大于该计划所产生的资金“输血”效应。员工持股计划不是单纯抄底买股票救市,而是长效激励的重要构成,带来薪酬制度的改革,同时促使高管们更关注中小股东的利益。 国内目前有数百家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但包括银行股在内的不少大公司缺乏长期激励及股权激励,导致高管与中小股东的价值难以一致,高管也比较少关注股价。 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外部环境有待完善,可对“破净”的蓝筹公司来说,应该带头将其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举措。同时,以高管为首的员工持股,有助于增强中小股东信心。这虽不是一项义务,但称得上对中小股东应负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