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运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已从当初担忧无钱办奥运转移到过度商业化上。2012年伦敦奥运会赛程过半,尽管主办方高调宣传奥林匹克精神,但赛场内外的浓重商业气息仍然令人担忧。 伦敦奥运会有11家奥运会合作伙伴,以及42家奥运会赞助商与奥运会供应商,伦敦奥组委从他们手里收取了大约19亿美元的费用。为保护这些赞助商的利益,奥组委可谓费尽心机。譬如很多人都爱吃的薯条就无法从场馆里的食品零售商那里买到,原因是出售薯片属于某一赞助商的“特权”,其他零售商不得出售。 奥运会引入赞助商制度本无可厚非,主办方设法保护赞助商的利益亦属情理中事,但是凡事总是有两面,如果做得太过,事情就会朝相反方向发展。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不仅是一些奥运项目的举办地,也是成千上万奥运迷的狂欢之地,人们在音乐、美酒中尽情释放奥运激情。美中不足的是这里很难见到奥运五环旗,但无数面奥运赞助商的大旗却在迎风招展。如果不是大屏幕里正在直播着奥运节目,你还真不知道他们在为啥而欢庆。 国际奥委会规定,除了运动员服装、奥运计时服务等少数领域外,赞助商不能让自己的商标进入奥运会画面,以保持赛场内“干净的”体育竞技环境。然而,伦敦奥运会却变相地打破了这条规定,在田赛项目中,某品牌的汽车模型不时出现在电视画面中,名义上是为赛事捡拾、运输运动器械,实则是为这一品牌打广告。 如果说奥运选手在赛场上一决高下给人们带来的是运动的美感,那么奥运赞助商在赛场外竞争则完全是另一番风景。在本届奥运会上,许多场次一票难求,但赞助商们却有大片座位闲置着,舆论早有诟病。记者在场馆内遇到一些赞助商派出的员工,他们进入场馆的目的不是观看比赛,而且紧盯其利益是否遭到其他同行的侵犯。如此的“暗战”,多少也抹黑了奥运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