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工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但是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国内经济运行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工业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未来5年至10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以调整创新融合为重要发展手段,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工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一)工业发展质量不高,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首先,工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左右,低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左右。
其次,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研发投入而言,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而国外跨国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普遍在3%—5%左右。
再次,工业自主品牌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制成品出口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一半以上,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比非常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还十分缺乏。
最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我国许多行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各行业缺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我国工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新兴产业竞争日趋剧烈,给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严峻挑战。具体来看,一是国际市场环境和贸易环境不容乐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在其本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成为一种趋势。全球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有所增加。二是新兴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国家战略来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还有的国家着眼于通过标准和规则来占据产业制高点,进而掌控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我国在大多数新兴产业领域的基础研究还很薄弱,缺乏相应技术来源,在关键技术研发上有待突破。
从国内看,传统比较优势下降,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更趋强化,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形成巨大压力。一是要素成本呈逐步上升趋势,廉价劳动力等传统比较优势趋于下降。在未来5年至10年内,我国工业发展将面临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燃料动力等要素价格快速上升的问题。二是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趋于强化。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我国工业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占社会的70%以上,吨钢和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高于国际先进水平10%和20%以上;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度超过50%。
二、以调整创新融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步入调整、转型、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组织形态加速重构,企业跨界竞争愈演愈烈,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通过工业结构调整、创新和融合发展,重塑工业增长动力机制。
(一)调整和优化结构是实现工业升级的迫切要求
目前来看,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存在着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现象,调整工业结构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并加快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主要途径。
其次,调整工业结构是完善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快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特别是跨地区的兼并重组,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才能完善产业布局,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再次,调整工业结构,是降低能耗物耗,减少环境污染,并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抓手。
(二)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工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首先,以创新为手段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实现共性和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是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这要求我们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同步推进,推动工业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其次,以创新为手段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发展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要求。全球经济要走出危机的阴影,新技术革命及其衍生出的新兴产业是重要推动力。当前一批新技术、新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新的制高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以创新推进工业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我国可充分利用赶超效应,着力把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政策着力点,加快构建国际竞争优势,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三)融合发展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首先,融合发展是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战略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使得我们不可能再走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必然是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最新发展趋势。产业融合是相互关联的产业间由于全球化、技术进步、管制放松、管理创新等多因素推动而实现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产业融合使原产业特征发生变化,导致各产业发展边界模糊甚至消失,从而催生出新的产业组织形式甚至新的产业。当前,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原有产业边界被全面打破,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日趋明显,这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军民融合发展为我国军工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伴随着军工市场的开放,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工业的互动发展。
三、以调整创新融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作力度,推进工业平衡协调健康发展
首先,要提升产品和技术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要着力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注重通过提高技术含量来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创建自主品牌来改变“低端锁定”。在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领域,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扶持一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形成更具活力、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
其次,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行业结构。要把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式发展,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外,还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合理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
(二)全面提高工业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工业竞争力
首先,应大力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健全产业创新体系,攻克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四是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其次,应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的工业发展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落实鼓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政策。二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最后,应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要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二是必须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主攻方向。三是必须坚持把商业模式创新作为重要动力,必须高度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四是必须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重要支撑,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发展的关键。
(三)以融合发展为重要手段,快速提高工业的发展速度与层次
首先,应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一是要把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二是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三是通过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带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发展。四是努力为全社会“两化”融合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
其次,应加快通信业转型发展,扎实推进三网融合。一是研究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指导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开展行业重大应用。二是瞄准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加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突破核心技术,产学研用相结合,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三是以3G和宽带为重点,加强技术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原创性应用,培育发展新兴信息服务业。
再次,应大力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一是要充分认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完善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所需要的重要的外部基础设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和沟通平台。二是要通过规制、法律等手段,确保制造企业服务竞争具有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三是要应充分利用公共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诸多基础性和应用性的技术支持。
最后,应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一是深入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建立健全部际协调机制,抓紧制定出台实施细则。二是加强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三是发布实施年度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信息共享目录,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