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国民经济核算这个术语早已成为大众语汇,大家耳熟能详,且仍在高频率地使用着。但不期之间,忽对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民二字产生了疑惑。 近代以来众多的概念自西方舶来,国民经济核算就来自英文National
Accounts(简称NA),显然核算或账户对应着Accounts,经济是根据其实际的内涵补充的,疑问在于National应该理解为国民还是国家。 众所周知,国籍的确定有属地和属人两种不同的原则,国民经济核算还是国家经济核算,进而是国民经济还是国家经济,其含义和后续是有很多不同的。
NA是对国家或类国家地区的经济活动的全面量度和描述,其逻辑前提是核算对象为国家经济领土上的有经济利益的常住单位,宏观地看就是由常住单位按性质分门别类组合而成的行业或部门,通过账户这样的技术手段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地量度和描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用于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消费和积累的过程及产生的结果。 从整个过程所体现出的性质可以看出,虽然经济活动必然与国民相关,但NA反映的主体和目标是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总量、经济政策等。NA反映的是属地性质的经济活动而不是属人性质的经济活动。 但还是不敢猝下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民二字为错的结论,因为所谓国民经济核算这个名词的重点在于国民经济,完全有理由推想国民经济核算的译法来源于国民经济这样一个使用历史更长、范围更广、频率更高的概念。 如果国民经济的概念正确的话,难以得出国民经济核算不准确的结论。又知在民国时期曾有“国民所得”的概念,其即为今日的国内生产总值,之中国民到国内(国家)的演变也是值得体会的。 那么,国民经济(national
economy)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呢?在经济前冠以national加以限定,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兴起而产生的。当时的强国如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nation-state,即单一民族国家,此处的单一民族不一定是民族学意义上的,而是偏重于政治上、文化上的现代意义的国家认同。另一方面,它们都是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地拥有殖民地,在殖民地享有广泛的经济利益,同时由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传统,其经济活动有许多是由个人而不是国家开展的,这就产生了以国民身份(the
citizens of a
state)为基点,对一国国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活动(即包括在本国,也包括在殖民地的经济活动)的进行量度、描述和分析的需求,从而产生了national
economy的概念,其逻辑起点是国民。如此看来,把national
economy翻译为国民经济而不是国家经济应该是正确的。 然而,历史正确并不表明现时正确,当今在中文中仍使用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可能就不那么顺畅了。笔者以为: 首先,内涵和前提已经发生了改变。殖民主义早已作古,世界是主权国家的集合体,主权国家对其经济领土上的经济活动具有管辖权。当今各国的经济活动中,往往是你中有我而又我中有你,国家作为“经济活动发生地”与国民作为“经济活动参与人”在很多情况下已经不能对应了。某国的经济活动参与人已不单是拥有该国国籍的国民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济活动参与人是该国的常住者,这就是NA强调把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有经济利益的常住单位作为其逻辑起点的缘故。 其次,概念的原创与引入之别导致语言的不同适应性。虽然国民经济核算变成了国家经济核算,但英语中的NA不用变,因为national本来就兼有国民和国家两个意思,甚至在此例中可能是二合一的含义,只不过是以哪种含义为主而已,可谓是内变而外不变。反观作为译入语的中文就只能是变“国民”经济核算为“国家”经济核算了,即内变外随变,但会造成名词术语的不一致和不连贯;当然若要维持术语形式的一致性,就需格外记住同一术语的历史含义的不同,造成内外对应上的分裂,不能两全不能不说是后发劣势的一种体现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原创概念在其母语中必然具有更贴切、更适应的优势,而概念的译入方,注定会程度不同地体现出不适应。 也许你会问,本文的目的何在?一、释义上与时俱进,澄清概念,以有助于解释各种不对应带来的思维混淆。二、希望中国的原创概念、思想越来越多。 顺便说一句,更希望我们的经济就是国民经济——为国民谋福利的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