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是生态工程减灾要以人为本
2012-08-06   作者:魏英杰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城市排水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生态工程,应当从生态的、全局的角度看待。
  怎样建设一座不怕淹的城市?国家减灾委专家程晓陶提出:对于北京这样缺水的城市,最现实可行的做法是加大城市的蓄水能力,让排蓄结合……
  这一思路是对的。一座城市难以做到完全不受淹,却应努力实现不怕淹。现代城市排水设施都是依照相关标准(即所谓一年一遇、三年一遇)建设,而天气却是复杂多变、难以预测的。一旦降雨超过预防标准,就可能出现排水不畅、城市内涝等问题。
  针对国内城市暴雨成灾现状,许多人把问题归结为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导致排水系统落后。这固然是城市暴雨成灾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光这么说,很可能忽视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复杂性一面。如果一味要求提高地下设施排水泄洪能力,恐怕仍难达到预期目标。
  城市排水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生态工程。一座城市的排水泄洪能力,不能光看下水管道多宽、多密,还要看这座城市所处地理位置、河流分布以及气候条件。凡此种种,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排水泄洪“原生态”。城市建设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对当地生态的破坏,而城市排水工程的建设,正是对生态的再造与补偿。因此,对于城市排水系统,应当从生态的、全局的角度看待。
  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会发现许多人的看法存在一定偏颇。学者薛涌撰文称,那种建成地下宫殿般的地下排水系统,实际上属于十九世纪的技术概念,“如果北京等大城市简单地建设巨型的排水系统,那么被大都市环绕的渤海湾就会变成污水池”。在现有条件下,全面改建北京地下排水设施不仅要耗费大量财力,而且工程巨大,很难做到。这且不说,对于北京这种干旱天气居多的城市,建设如此“高标准”的地下排水设施,算不算浪费?
  当然,透过各种意见和批评,更应看到其背后的基本诉求与良好愿望。人们对城市排水系统或许不够了解,对城市管理运作也许不那么在行,但公众想看到的是结果,评价标准也以结果为准。无论有多少原因,人们都不希望看到暴雨成灾,更不愿意看到人员伤亡。这涉及的就不仅是排水系统等方面运作,更关键的是要以人为本、科学减灾。
  一个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终究是有限的,由此,抗洪减灾工作更应做在前头,科学规划,有所预见。比如,针对凹式立交桥容易积水状况,即便难以一一改造,也有必要制定相应防范措施。暴雨过后,北京提出“一桥一策”整改措施,并将安装积水监测设备。这样做也许无法完全排除积水,却能有效提高减灾水平,保障市民安全。
  总之,既要看到城市建设存在的种种弊端,也要客观看待其中的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城市管理者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让百姓放心、让百姓满意。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14省(区、市)未设立国家级城市排水监测站 2012-05-22
· 英国:科学排水应对内涝 2011-07-26
· 北京市防汛办:正研究投入资金加强排水设施建设 2011-06-24
· 世行:政策性融资可提高中国供排水行业运营绩效 2010-08-13
· 加强排水与污水处理安全管理 2009-07-1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